一首失傳了77年的抗戰(zhàn)歌曲重獲新聲。師生們有幸見證了這首老歌新曲的首發(fā)。“我有恨,在九月秋;我有淚,向腹中流……”,這首歌是由東北中山中學國文老師、“清華詩人”郝泠若先生撰寫歌詞,在當年廣為傳唱。沈陽獨立音樂人、新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人韓蕭寒先生看完歌詞被感動,為這首歌重新譜曲并演唱。“開學第一課”的課堂也成了這首歌的首發(fā)地。韓蕭寒因事未能到現(xiàn)場,他通過視頻說:“為這首歌譜曲并演唱是我給當年的學生和老師致敬,是向當年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致敬。”看著不到五分鐘的MV短片,一張張流亡師生的老照片閃過,再聽著韓蕭寒那略帶滄桑的嗓音,一些人的眼淚不知不覺地流出來,其中記者自己也是。“第一課”也在這首歌中落下帷幕。
課后作業(yè):我們需要家國情懷
“世界只有兩種感情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有增無減,終生不變:一個是愛家,另一個就是愛國。希望同學們能從這堂課中感悟抗戰(zhàn)期間爺爺奶奶們的家國情懷,也思考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家國情懷。”
虹橋中學開講——
學生驚詫:下大雨我們都停課,而他們……
為了迎接新學期的到來,皇姑區(qū)虹橋中學早早在宣傳欄中貼上了刊有“從一所中學的流亡抗戰(zhàn)看民族崛起”系列報道的報紙,引來學生圍觀。“沒想到,打仗了,學校還要繼續(xù)上課;沒想到,學生還要流亡到那么遠的地方。看這些戰(zhàn)爭年代的讀書故事,我們感覺就是震驚!不可思議!”在橙黃色的報紙前,同學們議論紛紛。而讀到《重慶那一天,如噩夢般存在》時,有同學的眼睛濕潤了。
“有時候我們上課,聽到火車的聲音,都無法安心聽課。而那些流亡學生一邊躲避炮火,一邊步行趕路奔赴好遠的地方上學,我感覺到他們求學的心思是多么強烈,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珍惜讓我們汗顏!”
遇到戰(zhàn)爭,學校還正常運轉(zhuǎn)嗎?學生們還正常上課嗎?播放《流亡抗戰(zhàn)·爺爺奶奶當年讀書報國的故事》紀錄片前,記者在八年十七班做了個小調(diào)查。回答如下:“下大雨,學校都要停課,打仗了學校肯定不會上課了。”“萬一同學們受傷怎么辦?家長也不會同意的。”“我有個頭痛腦熱,我媽媽都會把我接回家,遇到戰(zhàn)爭怎么會有人去上課呢?”
短片開始播放,學生們的表情凝重起來,有驚恐,也有詫異。“真沒想到,學校可以在那么艱苦條件下上課,我們看著都害怕。我懂了,學生只有通過知識來報國,才能改變國家命運。你看東北中山中學那么多學生最后成為科學家、工程師,他們成了國家的棟梁。”學生宋津橋說。
“我太喜歡短片中‘有了學生,就保留了民族元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幾句話了。一個社會總要有點精神,一個群體總需要一些榜樣。我要仔細閱讀這些文章。”學生呂英哲說。
珠江五校:
看完紀錄片,起立鼓掌
9月1日上午,皇姑區(qū)珠江五校學生們觀看《流亡抗戰(zhàn)·爺爺奶奶當年讀書報國的故事》后,還在課堂上閱讀了沈陽日報相關(guān)報道。
珠江五校六年九班劉子豪說:“姥爺說,日本鬼子侵占中國修‘圍子’,設(shè)‘部落’,把群眾趕進‘人圈’,老百姓過著牛馬一樣的奴隸生活。為了將侵略者趕出中國,這些學生到南方去求學,他們的愛國精神讓我們感動、佩服。”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六年九班響起《松花江上》歌聲。
“我以前覺得是為自己學習,看了這個紀錄片后我明白讀書救國的道理。”李啟祥同學說。同學們上了特別難忘的第一課。
近20分鐘的紀錄片播完后,同學們起立鼓掌。
“開學第一課,我們要學生們銘記抗戰(zhàn)歷史,弘揚抗戰(zhàn)精神,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引導學生培養(yǎng)出健康、樂觀、勇敢、堅強的人格,將來學生們要為國家的強盛貢獻力量。”珠江五校校長佟寧芳介紹,該校將在全校開展了解抗戰(zhàn)歷史、學習抗戰(zhàn)精神的教育活動。
二經(jīng)二校:
有這樣一所中學?真沒想到
開學前一天,二經(jīng)二校就將刊登“從一所中學的流亡抗戰(zhàn)看民族崛起”系列報道的報紙張貼到校園宣傳欄。“東北還有這樣一所中學?真沒想到。”宣傳欄吸引了不少老師和學生家長。
9月1日,該校組織學生觀看了《流亡抗戰(zhàn)·爺爺奶奶當年讀書報國的故事》紀錄片,并圍繞“流亡抗戰(zhàn)”在學生中開展征文、寫觀后感活動,教育學生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六五中學:
“流亡抗戰(zhàn)”是活動主題
走進一六五中學,操場上,幾名解放軍戰(zhàn)士正在對剛?cè)雽W的新生進行軍訓。
校長金至濤告訴記者,每年新生入學軍訓已經(jīng)成為該校開展國防教育、抗戰(zhàn)教育的一部分。今年該校又多了一項內(nèi)容:組織學生觀看沈陽日報、沈陽網(wǎng)和市教育局聯(lián)合制作的紀錄片《流亡抗戰(zhàn)·爺爺奶奶當年讀書報國的故事》,并圍繞這個內(nèi)容組織學生開展學習研討活動,將其當成新學期開學的主要活動。
九年一班學生楊濟同說,當年東北中山中學的學生流亡途中不忘抗爭,不忘學習,千余名學生參加了拯救民族危亡的“一二·九”運動,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寫了濃重的一筆。今天的學生應(yīng)該向他們學習。談到“家國情懷”,九年三班學生童堯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yīng)該像愛家一樣愛國。每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事做好了,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才能建設(shè)我們可愛的國家。
70年前“第一課”
誰見過大衣當黑板?他們見過……
這堂課的主講人是沈陽日報記者周賢忠。他受幾位參與流亡抗戰(zhàn)的東北中山中學老校友委托,講述70年前的“開學第一課”。
我們共走訪了8個城市,采訪到平均年齡達88歲的近40位校友,其中有四位校友提到了發(fā)生在不同地點的“開學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