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振高,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中校長。一位平凡的校長一生堅守了一件事,也感動了一座城。
生前,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考入大學。10年“化緣”3000多萬元幫助近2萬名貧困學子圓大學夢。在他的感召下,一代代瑤鄉山里娃走出大山、勤奮求學,用知識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他,是大瑤山中筑夢人,是瑤鄉師生的“化緣校長”。
身后,一公里的隊伍,數千學生不遠千里從各地趕回,送他最后一程,465個花圈,以至縣城花圈脫銷。去世當晚,4600多名在校學生自發舉行“停電”儀式,數十間教室同時熄燈,時間長達3分鐘,他們這樣做只是為莫校長默哀。校友群、朋友圈、網絡論壇,懷念、追憶如潮……他,是瑤鄉學子的“校長爸爸”。
莫振高,一位普通的中學校長,生前曾獲諸多官方的榮譽,但對于他來說,身后來自學生的如潮哀思,或許才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3月15日早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城。數千人自發前來,人們抹著眼淚,送別離世的都安瑤族自治縣高中校長莫振高。
一雙拖鞋穿7年 工資微薄卻資助近300名貧困生
1954年16月12日,莫振高出生在都安縣高嶺鎮加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72年高中畢業后,他在高嶺擔任初中民辦教師,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到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就讀。1978年畢業后分配到都安高中任教。1979年擔任都安高中團委書記,1996年起擔任都安高中校長。
出身貧寒的莫振高經常說,貧窮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它可以鍛造一個人的品格,可以鍛造一個人的毅力。
莫振高的家,位于都安高中后面,是一棟普普通通的居民樓。他的家里,裝修得很簡單,記者沒有看到一件值錢的家什,一些家具看起來還非常老舊。他的臥室只是簡單地批灰刷白,擺放著一張簡易床,對著床頭的,擺放著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木柜,柜門已經損壞。
記者在莫校長家二樓的墻角看到了一雙黃里透黑的塑料拖鞋,上面寫著“2008”幾個字。這是莫校長在北京奧運會的時候買下的,鞋子質量不錯,在家里他已經穿了7年。不過,鞋子已經從當初的黃色差不多變成了如今的黑色。在一樓的廚房里,使用多年的一個老舊得變形的鋁制水瓢,也見證了莫校長簡樸的一生。
妻子黃西彥說,雖然水瓢難看點,反正還能用,就繼續用著。他的辦公室,刷藍色油漆的木門,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一張坐了十幾年的木凳子,掛著一條毛巾。因為身高體壯,他經常出汗,這條毛巾也陪伴了他好幾年。
30多年來,夫妻倆工資微薄,但也都把省吃儉用下來的錢,先后資助了周艷時、藍錦娜、唐金色、黃茜等近300多名學生,使他們完成學業,考上了大學。
10年“化緣”常吃閉門羹 籌集3000多萬元資助近2萬名學子
莫振高曾說,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自尊心強、內心脆弱而敏感,遇到困難時不善于向他人求助,而是選擇自己默默承受。曾有一名學生,在高考前夕把10元報名費借給同學,因同學沒有按時還錢而放棄了高考。還有一些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因籌不到上大學的路費和學費,竟連來領通知書的勇氣都沒有。擔心這些孩子因為貧窮而永遠走不出困境,莫振高決心靠自己的力量,為他們籌集助學金。
“我們學校學生的貧困面大,貧困學生很多,光靠政府和學校不能完全解決。沒辦法,我只有發動全校所有的班主任、行政領導出動,爭取外援。”莫振高說,為籌集善款,他們最初是在金城江、南寧這些附近的城市,后來去過江蘇、浙江,甚至到過深圳、香港、澳門。
都安高中資助辦負責人韋喜鳳回憶說,出去籌款,都是吃閉門羹的多。有的企業直接叫門衛打發他們;有的則讓他們在校門外等,門衛進去半天才出來說他們的領導不在,有時還會遭到一些人的奚落和誤解。不管是出去籌款,還是平時出差,但凡遇到校友請吃飯,莫校長的口頭禪總是“能不能把飯錢折成現金,給我的學生?”
莫振高的“化緣路”始于1995年。當時,在都安一家水泥廠工作的一位校友主動跟莫振高聯系,說他們廠可以為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然而,當莫振高帶了幾個學生的檔案去到那家水泥廠時,卻被告知企業目前很困難,沒辦法拿出錢來,只是對校長的做法表示理解。
第二次,莫振高去到南寧,約了一家企業的項目負責人到學校來,希望他們能扶助3?5個孩子,也沒有成功。
莫振高說,盡管屢次遭到拒絕,但他從不放棄希望。在十余年的“化緣路”上,他得到的不僅僅是3000余萬元的善款,更有許多內心深處的感動。他向記者述說了一次至今想起仍讓他感動不已的經歷。
那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莫振高帶著他的“籌款團隊”到南寧一家化學公司籌集善款。莫振高作完貧困學生的情況匯報后,公司老總沒有當即表態,而是提出要親自到學校看看學生。之后,公司老總兌現了諾言,帶著家人和副總一行十幾人,開著一輛面包車來到都安,在莫校長的帶領下去看望家住東廟鄉的一位姓唐的孤兒。
當時是數九寒天,車子剛開到村口,他們就遠遠看見3個孩子在一個用彩布條圍成的木棚下生火,凍得瑟瑟發抖。這3個孩子在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在縣城附近燒石灰時又被滾落的山石壓死之后,便失去了依靠,只好相依為命。最大的女孩,就是他們專程要來看望的那名學生。老總下車看了3個孩子,問了問孩子的情況,沒有再多說什么。回到學校后,他對莫校長說,他不但要資助這名姓唐的學生,這一家人他都包了。不管以后這3個孩子在哪里讀書,他都會一直包到他們上完大學。
這件事讓莫振高相信,社會上像這位公司老總的愛心人士一定還有很多,更堅定了他在“化緣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
為讓千萬山里娃走出大山 他把自己“鎖”在瑤山一輩子
“讓瑤寨兒女走向世界”,走進都安高中大門,一塊大理石上,9個燙金大字格外耀眼。這是都高的辦學理念,也是莫振高的畢生心愿。為了讓孩子們“進得來,學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莫振高費盡思量。
上個世紀80年代,都安高中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只有一棟宿舍樓和三棟小教學樓。每逢下大雨,房子里就漏水,這時莫振高都要冒雨,親自登著梯子,上房去檢修。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一個學生睡不著,爬起來透過窗戶,看見莫振高正蹲在水溝邊專注地掏樹葉,雨傘歪斜在一邊,大雨把莫振高全身都淋濕了,可他全然不顧。原來,水溝被樹葉堵了,如果不及時疏通,宿舍一樓的孩子就要被淹。
從當校長的那一天起,學校的壓力讓莫振高在做老師的同時,多年從沒有離開“化緣”的角色。學校沒有錢,他一點點向社會籌資,就這樣左一個5萬元、右一個10萬元“化緣”湊夠修樓的錢。
對新建的樓,他的要求很嚴,因為都安縣在地震帶上,他知道,教學樓不建結實,出了事,沒法向孩子家長和社會交代。為此,他時常蹲在工地上與工人們討論樓要怎么建……
就這樣,一點點將五層的學生飯堂、學校圖書館、教學綜合樓和三棟學生宿舍樓建了起來。
除了學校的硬件設施,現代教育技術也必須跟上。
莫振高說:“雖然生活在大山里,但學生必須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我們培養的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而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
接著一棟科技大樓拔地而起,教室里都配了兩臺29英寸的閉路電視、一臺高亮度的投影儀和100臺電腦……
從此,瑤山的孩子知道了什么是互聯網。
知識,改變了一代代山里娃的命運。如今,都安高中的學生遍布國內多個城市及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新加坡等國家,有上千名校友在北京工作。“讓瑤寨兒女走向世界”的目標正慢慢實現。
由于治校有方、成績突出,莫振高多次被推薦到黨政機關任職,也有外地學校拋出高薪橄欖枝。但莫振高都婉拒了。“我走了,娃娃們怎么辦?”執此一念,莫振高在都安高中一呆就是3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