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檔線等于錄取最低分數線嗎?兩者有什么區別?
投檔線不等于錄取最低分數線,這是肯定的。可是,很多家長和學生把二者混為一談,以為過了投檔線就是被錄取了。其實,這是錯誤的,投檔線只代表學生有了被錄取的資格,至于能否被錄取,還不一定。
錄取分數線是院校自己決定的,投檔線的分數線均由省招辦劃定。一般而言,高校的不同專業在錄取時是按照省招辦劃定的1:1.2的人數投檔的,有的院校低一些,是1:1.05,進入這個比例的最后一名學生的成績就是投檔線。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某校某批次文史類計劃招收20人,省招辦按照招生計劃數的1.2投檔,就需要投遞24份檔案,而填報志愿的考生有50人,院校就把這50人總分從高分到低分排序,排序在第24位考生的招投總分即為該校該批次文史類的投檔線。然后,院校再從這24人,再審閱,排序,擇優錄取,那么錄取的第20名考生的分數就是錄取分數線。
所以,投檔線不是錄取分數線。不過,現在在每批次正式投檔前一天(也可能前2-3天,時間不一定)有個模擬投檔,省教育考試院按高校確定的投檔比例進行模擬投檔。模擬投檔后及時向高校通報生源分數段分布情況,高校據此決定是否追加計劃,并及時向省教育考試院反饋意見。
模擬投檔規避了平行志愿本身一次投檔的不足,最大限度保證更多考生能被高校順利錄取;最終確定高校的調檔比例及調檔分數線,原則上做到檔案只進不退,避免過線考生因退檔落榜考生有被錄取的機會。但是模擬投檔線并不等于投檔線。高校各專業會根據省招辦的模擬投檔線,確定定自己院校各專業的投檔線。
分數達到最低投檔線,是不一定被錄取的。如果該學校需要錄取的學生數有限,按照分數,達到最后一個名額的人分數比自己的分數高,這種情況自己就無法被錄取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達到了最低投檔線,但是沒有選擇”專業服從“,自己填報的專業要求分數比自己考得分數高,那么,也無法錄取。 當然一樣分數的人太多,又添了同一所學校,就更容易滑檔。
高考分了六種狀態:自由可投、已經投檔、院校在閱、預退檔、預錄取、錄取。只有確定被錄取了才算吃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