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業大學宿舍內部圖片,安徽工業大學宿舍條件怎么樣環境好不好
作為一個安工大的畢業生,告訴你,本部的不好主要是工商管理學院和冶金學院,東區的還可以,但也有幾個宿舍不太好,看你錄取的是那個專業
現在新建的宿舍要好點,上面是床,下面是桌子,但大多數宿舍是床在一起,桌子在一起,宿舍空間不算大,而且安工大所有宿舍包括新建的都沒有獨立衛生你說的是安工大的三本,學校比較古老,樹木很多,夏天都不會太熱,教室比較破舊,跟研究生在一個校區。還有一些本部大二的也會轉過去,人氣很旺,在市區,所以購物交通都比較便利,教學的話不太清楚,大學其實不是985.211其他都一樣。
三本的話,建議不要跑太遠,費用本來就高,路費也是另外一種支出。
東校區為02年新建校區,新樓為4人間,1000/年,無內置洗手間,較為一般,如果住到原商專的宿舍樓就更糟糕了,6人間的舊樓,800/年,不過不用擔心,新生都住新樓的,大三過后就難說了,一般會搬到本部,本部的多為6人間,不過,搬到本部你就由機會住研究生宿舍,兩人或單人間,有獨立衛生間,自己和輔導員或老師關系處好點,好好學習,好好做人,祝你開心!
安徽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經、管、文、理、法、藝等七大學科門類協調發展、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多科性大學,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實施高校。學校面向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具有免試推薦碩士研究生資格,具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
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58年的馬鞍山鋼鐵工業學校,1977年組建馬鞍山鋼鐵學院,1985年更名為華東冶金學院,隸屬于原冶金工業部,1998年劃轉到安徽省,實行省部共建,2000年合并安徽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更名為安徽工業大學。
學校現有兩個校區(佳山校區、秀山校區),共占地2555畝,校舍建筑面積7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79億元,紙質文獻資料200余萬冊,數字資源總量26000GB,其中電子圖書7000GB,中外文數據庫90個。學校有16個教學院部,并設有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有69個本科專業,1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個大類18個專業碩士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現有專任教師1273人,其中副高級及以上職稱551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78人,博士生導師26人;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846人,各類研究生2303人。
堅持立德樹人,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學校圍繞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全面素質教育,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注重因材施教、個性發展和學生潛能的提高。近三年,在校學生申請專利806項(獲準授權656項),在“挑戰杯”、數學建模等科技學科競賽及實踐活動中,獲國際獎勵9項,國家級獎勵176項,省級獎勵725項,學校連續成為“挑戰杯”全國賽事的聯合發起高校。扎實的教育教學工作和鮮明的辦學特色,使我校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超過95%。
注重內涵建設,學科建設和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圍繞地方重大戰略和企業科技創新需求,建立了冶金、材料、化工、電氣、控制、機械、環境、會計學等優勢學科體系,形成了工學學科集成度高、學科鏈與產業鏈關聯度高的學科特色。學校建有國家及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19個,省級重點學科12個,省科技創新團隊7個。近三年,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近130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計劃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務院部委項目等221項,安徽省各類科技項目296項;獲準授權發明專利135項;被三大檢索收錄論文超過1500篇。
深化政產學研合作,社會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學校與馬鞍山市全面開展了相互支持共謀發展戰略合作,與多個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穩固的產學研合作聯盟,與寶鋼、馬鋼、萊鋼等冶金行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建科技平臺,開展科研項目合作研究,聯合申報科技成果,開展校企“雙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對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科技發展的支撐度、貢獻度不斷提高。近年來,學校與馬鞍山市聯合建立了安徽工業大學馬鞍山工業技術研究院,與企業建立了32個聯合研究中心,先后獲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學校科技產業驚天液壓公司成為國內開發生產液壓破碎裝備的龍頭企業,華騏環保公司實現了年產值過億元。
擴大對外合作交流,開放辦學機制日益成熟。學校與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韓國以及香港、臺灣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關系,開展教師國(境)外學術與科研合作交流、中青年教師海外進修訪學和校際互派、引進海外團隊計劃以及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等項目。教師中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有160余人,從海(境)外聘請的兼職教授有40余人,并邀請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來校講學交流,國家以及安徽省外專局遴選的外國專家、外籍特聘教授定期到校工作,促進了學校高層次人才國際化培養能力的提升,擴大了學校在國內外的影響。
塑造優良校風學風,校園文化建設成效明顯。學校以“精工博學、厚德敏行”為校訓,形成了“團結、求實、勤奮、創新”的優良校風,歷經五十多年的風雨砥礪、自強不息,先后獲安徽省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集體、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組織獎等榮譽稱號,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多次專題報道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校園精神風貌。
近年來,學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教育規劃綱要,深化綜合改革,加快內涵建設,按照全校抓質量、優先抓教學、重點抓學科、突出抓項目、關鍵抓人才的基本思路,大力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改革創新四大戰略,全力推進質量提升、學科建設、科技創新、隊伍建設、基礎保障、內部治理六大工程,努力建設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