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是沖刺一下的意思,一般挑選預測錄取分數高于考生分數,但分數差不超過15分的志愿。“沖”的錄取幾率一般比“賭”要高。
怎么沖呢,分一下幾點
1、查詢前四年的等位分(等位分:當年錄取的原始分數,按位次折算成今年的錄取分數)。
2、前四年(比如2020、2021、2022、2023)的等位分,最早的三年(2021、2022、2023)相對波差很小,分數穩定,但是最近的一年,分數突然變高(2023),這就可以設置為可以沖一沖或賭一賭的志愿。
3、還有一種判斷方法,如果前四年等位分,波浪型(大小年)比較明顯,從2021到2023,依次是低、高、低、高,那今年錄取分數降低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如果“沖”或“穩”的院校中有自己不喜歡的,那么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棄這所學校,以免壓線或以較低分數進檔后給自己留下遺憾;二是查看一下該校的轉專業規定,看它轉專業的要求如何,自己是否有信心和能力在進校后成功轉專業。但在這里要提醒的是,有的專業一般是無法轉過去的,比如各高校的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因為該專業在一年級的時候除了學公共課之外,它的一些專業課也開了。據了解,包括預防醫學在內的醫學門類專業要轉臨床醫學都非常困難,非醫學門類專業要轉過去的希望也就更渺茫了。另外,有些熱門專業在轉專業時競爭會非常激烈,如一些學校的建筑學、金融學、會計學等。各高校的轉專業規定一般會掛在該校官網的教務處或教務系統或本科教育等頁面,在一些學校的招生信息欄也可能找到相關內容,也可以嘗試在百度上直接搜索:某某大學學籍管理規定。但如果不是在學校官網搜索到的內容,請注意是否為該校的最新規定,是否更新了。本公眾號的粉絲有些是外省生源,參加外省的高考,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各大學的轉專業規定適用于來自全國各地的入學同學,即不管你是哪個省考進該校的,都同樣適用(學籍管理規定或招生章程、招生計劃書中已經明確不得轉專業的除外)。
具體來說,理工類20000名以上、文史類5000名以上投檔的高校,它們近幾年的投檔排名相對比較穩定。以理工類10000名的考生為例,這是中高分段,在這區間投檔的學校往年投檔排名一般都比較穩定。那么,往年(注:應看三年以上數據,下同)在8000-9500名投檔的學校,可以視為“沖”的學校;而9500-11500名投檔的學校,可以視為“穩”的學校;11500-13000名的則可以視為“保”的學校(主要看自己要讀的專業類別以及這些專業的往年分專業錄取數據,如果要確保讀上該校非常熱門的專業,可能還要選擇更低分的學校來“保”)。
再以文史類15000名的小孩為例,因為二本的投檔排名波動比較大,尤其是在二本批次文史類投放計劃比較少的學校(比如只投了一兩個、幾個的),波動則更大,而且該生又處在二本分數的中段偏上一點,那么“沖”的學校可以“沖”的高一點。同理,“保”和“墊”的學校則要相對放低一點。家長可以這樣篩選:往年11000-14000名投檔的學校,可以視為“沖”的學校,14000-17000名投檔的可以視為“穩”的學校,而17000-20000名的可以視為“保”的學校(主要看自己要讀的專業類別以及這些專業的往年分專業錄取數據,如果要確保讀上該校非常熱門的專業,可能還要選擇更低分的學校來“保”)。
用于“沖”的學校,往年投檔排名最好要有些波動的,用于“穩”的學校,一般要比較平穩且最好選往年投檔排名比自己成績低幾分的學校,而用于“保”的學校則一定選那些往年投檔排名很平穩的。另外,列為“保”的學校究竟要比自己的分數低多少,得看自己對專業的要求有多高,還要看這所學校實行哪一種專業分配原則。有關各高校如何分配專業。
特別強調:究竟用幾所高校“保”和“墊”,一定要根據科類、自己對專業的要求、意向院校往年投檔排名的穩定性情況以及自己成績所處分數區間等方面因素進行綜合研判。特別是線上幾分的考生,如果要確保在自己分數所在批次被錄取,那么,建議多填報一些“保”和“墊”的學校,不能“沖”的太多,也不宜安排過多“穩”的學校,以防“脫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