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荊州學院王牌專業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商務英語、勘查技術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等,以下是具體完整名單一覽表,供大家參考。
一、荊州學院王牌專業名單
1、2021年度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商務英語
2、2019-2020年度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3、其他重點專業
湖北省重點建設專業和重點培育專業:勘查技術與工程
湖北省本科高!皩I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湖北省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本科項目: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
二、荊州學院專業排名
專業檔次 | 全國排名 | 專業名稱 | 星級排名 | 辦學層次 |
A++ | 2 | 商務英語 | 6★ | 中國頂尖應用型專業 |
A+ | 8 | 電子商務 | 6★ | 中國頂尖應用型專業 |
A+ | 10 | 電子信息工程 | 6★ | 中國頂尖應用型專業 |
A+ | 25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6★ | 中國頂尖應用型專業 |
A+ | 27 | 英語 | 6★ | 中國頂尖應用型專業 |
A+ | 28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6★ | 中國頂尖應用型專業 |
A+ | 3 | 地理信息科學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A | 4 | 石油工程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A | 14 | 工程造價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A | 30 | 自動化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A | 34 | 工商管理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A | 34 | 通信工程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A | 37 | 土木工程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A | 42 | 軟件工程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A | 43 | 學前教育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8 |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18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31 | 車輛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48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51 | 工程管理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55 | 物聯網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79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8 | 資源勘查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14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26 | 機器人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27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38 | 城鄉規劃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49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63 | 應用化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142 | 市場營銷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三、荊州學院簡介
學校前身是創建于2004年的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2021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成立,轉設更名為荊州學院。學校位于長江中游的歷史文化名城——湖北荊州。荊州古稱“江陵”,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都城,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的中心。它位于長江中游兩岸,江漢平原腹地,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長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素有“長江經濟帶鋼腰”之稱。學校環境秀麗,景色宜人,是湖北省園林式高等院校。
學校始終把培養人才作為最根本的任務,以“一切為了學生”為辦學理念,以服務社會為宗旨,把特色辦學貫穿學院發展始終,按適應社會需要,適應學生特點的規律辦學,積極培養適應能力強、創新精神強、創業技能強的特色實用人才。
學校設有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等獎助學金;設有中國人壽獎學金、中國移動獎學金等企業專項獎助學金;設有三好學生標兵、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多項個人獎項;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或在其他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獎的學生還可獲得各種專項獎勵。
應屆本科畢業生可參加“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學校設有專項獎學金鼓勵學生考研深造;?飘厴I生可按規定參加“普通專升本”入學考試提升學歷層次,專科生在校學習期間也可以通過參加“自考專套本”學習,成績合格后取得本科學歷學位。學校依托長江大學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高校建立有交流協作關系,為學生出國深造創造了便利條件。
學校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加強全方位就業指導服務,廣辟就業渠道,搭建合作平臺,積累了豐富的校企、校政資源,形成了有效的學校、企業共同育人機制,確保畢業生能就業、就好業。畢業生質量獲得用人單位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