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專業有幾千個,每個學校開始的專業也不同,不同的高校相同的專業排名錄取分數線也不同,所以導致很多高考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的時候很難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本文思而思學小編幫大家整理福建農林大學最新的開始專業目錄表,包含福建農林大學文科專業、福建農林大學理科專業、福建農林大學特色專業目錄,數據僅供參考,具體以福建農林大學的招生目錄為準。
一、福建農林大學有什么專業
類別 | 專業名稱 |
---|---|
經濟學類(本) | 商務經濟學 |
金融學類(本) | 金融學 |
經濟與貿易類(本)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法學類(本) | 法學 |
外國語言文學類(本) | 英語 |
數學類(本)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化學類(本) | 應用化學 |
地理科學類(本) |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
生物科學類(本) | 生物科學 生物科學(基地班) 生物信息學 生物技術 生態學 |
統計學類(本) | 統計學 |
機械類(本)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車輛工程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閩臺合作項目) |
材料類(本)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能源動力類(本) |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
電氣類(本)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電子信息類(本) | 電子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工程 |
計算機類(本)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件工程 網絡工程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 網絡空間安全 |
土木類(本) | 土木工程 |
化工與制藥類(本) | 化學工程與工藝 制藥工程 |
輕工類(本) | 輕化工程 |
交通運輸類(本) | 交通工程 |
農業工程類(本) |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
林業工程類(本) | 森林工程 木材科學與工程 |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本) | 環境工程 |
食品科學與工程類(本) | 食品科學與工程 食品質量與安全 食品科學與工程(閩臺合作項目) |
建筑類(本) | 風景園林 城鄉規劃 |
生物工程類(本) | 生物工程 |
植物生產類(本) | 植物保護 茶學 園藝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農學 種子科學與工程 植物科學與技術 |
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類(本) | 農業資源與環境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
動物生產類(本) | 動物科學 蜂學 |
動物醫學類(本) | 動物醫學 |
林學類(本) | 園林 林學 森林保護 |
水產類(本) | 水產養殖學 |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本) | 食品衛生與營養學 |
中藥學類(本) | 中藥資源與開發 |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本) | 管理科學 工程管理 |
工商管理類(本) | 工商管理 文化產業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會計學 會計學(閩臺合作項目) 財務管理 |
農業經濟管理類(本) | 農林經濟管理 農村區域發展 |
公共管理類(本) | 公共事業管理 勞動與社會保障 行政管理 土地資源管理 公共事業管理(閩臺合作項目) |
物流管理與工程類(本) | 物流工程 |
旅游管理類(本) | 旅游管理 |
戲劇與影視學類(本) | 動畫 |
設計學類(本) | 環境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 產品設計 |
二、福建農林大學比較好的特色重點專業目錄
國家特色專業 | 農林經濟管理 生物科學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植物保護 動物醫學 蜂學 園林 農學 林學 |
三、福建農林大學相關資訊推薦
(1)、2021年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新生怎么轉專業難不難,附轉專業的要求和條件
(2)、2021年福建農林大學新生怎么轉專業難不難,附轉專業的要求和條件
(3)、2021級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宿舍條件怎么樣,有獨立衛生間嗎
(4)、2021級福建農林大學宿舍條件怎么樣,有獨立衛生間嗎
(5)、2021年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新生在哪個校區,總共有幾個校區
(6)、2021年福建農林大學新生在哪個校區,總共有幾個校區
(7)、福建農林大學全國排名2021年最新排名,附歷年錄取分數線
(8)、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哪些專業比較好,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文科理科專業排名
(9)、福建農林大學哪些專業比較好,福建農林大學文科理科專業排名
(10)、2021年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多少分能考上,預測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多少分錄取
四、福建農林大學簡介介紹
福建農林大學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福建協和大學農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農學院。1952年,兩大文脈匯集成立福建農學院。1958年秋,省委省政府以福建農學院森林系為基礎,成立福建林學院。2000年10月,原福建農業大學和原福建林學院合并組建新的福建農林大學。
學校設有19個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為主的學院以及1個獨立學院,現有全日制本科生2.2萬人,研究生7200余人。現有本科招生專業(類)65個,獲批卓越農林人才試點專業8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6門。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創新創業50強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先后七次捧得“優勝杯”。
學校現有教職工3000多人,專任教師1700多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教育部“*”8人,*人才9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0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人選9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0人。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支、教育部創新團隊1支、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創新團隊2支和農業農村部創新團隊2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技創新團隊1支,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2個基地入選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