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招生網和福建招生考試院公布的錄取數據,福建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績在593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0561名左右,才可以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不過每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在福建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的分數也不會相同。
一、福建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1、福建高考2022年考生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的物理(物理+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59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561名;
2、福建高考2022年考生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的物理(物理+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61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655名;
3、福建高考2021年考生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的物理(物理+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60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664名;
4、福建高考2021年考生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的物理(物理+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62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667名;
5、福建高考2021年考生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的物理(物理+選考化學)最低分需要62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667名;
6、福建高考2020年考生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中外合作)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9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672名;
7、福建高考2020年考生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的理科最低分需要63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749名;
二、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在福建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在福建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福建 | 物理 | 物理+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593 | 10561 | 工信部 |
2022 | 福建 | 物理 | 物理+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618 | 4655 | 工信部 |
2、2021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在福建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福建 | 物理 | 物理+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604 | 8664 | 工信部 |
2021 | 福建 | 物理 | 物理+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628 | 3667 | 工信部 |
2021 | 福建 | 物理 | 物理+選考化學 | 本科 | 628 | 3667 | 工信部 |
3、202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在福建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福建 | 理科 | - | 本科 | 599 | 9672 | 工信部 |
2020 | 福建 | 理科 | - | 本科 | 632 | 3749 | 工信部 |
高考志愿退檔的原因是什么
1、政策性退檔
志愿填報的時候,各高校的招生章程中都會規定提檔比例,一般為1:1.05或1:1.2,這就意味著實際提檔人數是超出招生計劃人數的。舉例來說,某高校招生計劃100人,投檔105人(投檔比例1:1.05),如果這105人在專業錄取的時候全部都符合高校的專業錄取條件,但是招生計劃只招100人,這時候排在后5位,分數較低的考生就有被退檔的風險,這種退檔就屬于政策性退檔。
2、不服從調劑退檔
不服從調劑被退檔,大多發生在高分考生身上,對自己的成績很有信心,非目標專業不報,選擇不服從調劑,風險極大,一旦所報專業名額已滿,又不服從調劑,就只能被退檔到下一批次,這也是為什么每年都會出現一些高分考生選擇復讀的原因。
3、身體條件不符合要求
這類原因被退檔是最為遺憾的,每年都會出現少數因為身高、視力等身體條件不達標的考生被退檔的情況,這是因為考生沒有仔細了解所報院校《招生章程》中的報考資格、學校情況及專業要求等,盲目填報。
4、單科成績達不到院校要求
很多高校招生不僅要求總分達到錄取分數線,而且對所報專業相關科目的成績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文史類專業,對語文、文綜科目的成績要求較高;理工類專業對數學、理綜科目的成績要求高一些;外語類專業,對外語筆試和口試成績都有一定要求,單科成績達不到要求也會被退檔。
5、其他情況
在實際報考過程中,還要看院校《招生簡章》中是否還有其他特殊要求,比如有的院校對加分政策只在投檔時承認,錄取專業時以實考分為準;有的學校規定了專業級差,非第一志愿專業錄取時,要減掉一定分差后才能與第一志愿的考生排序;還有的院校有面試要求等,這些情況如果填報時不了解清楚,很可能就會被退檔。
填報征集志愿的條件
1、對于第一類缺額計劃,達到一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且尚未被錄取的考生均可填報;
2、對于第二類和第三類缺額計劃,為避免產生分數夾層,確保錄取公平,只允許不低于正式投檔時該院校最低分數及位次的考生填報;
3、參與征集志愿的考生未達到相應批次控制線且未被錄取的考生和相應批次線下20分以內。
參與征集志愿的院校為相應批次計劃未完成或追加計劃的高等院校,各批次征集志愿仍然實行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
征集志愿對象:
1、參與征集志愿的院校為相應批次計劃未完成或追加計劃的高等院校;
2、參與征集志愿的考生未達到相應批次控制線且未被錄取的考生和相應批次線下20分以內的學生。
征集志愿是什么意思“征集志愿”是指對于第一批至第四批第一志愿錄不滿額的院校,在每批次第一志愿錄取完成后,由省教育考試院向社會公布院校招生缺額計劃,考生再根據缺額計劃在當地招生辦填報“征集志愿”,這樣使得第一志愿錄取時落選的考生有第二次重新填報志愿的機會。
征集志愿是在統一招生完之后就進行的,時間一般在統招之后補錄之前。征集志愿表是根據各個省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而定。征集志愿是給掉檔同學的又一次機會,凡是參加高考的同學應該時刻關注這些信息。
征集志愿也要認真對待,填報第一志愿也應慎重考慮,有的省份的征集志愿都是平行志愿,同樣也應該把最好的選擇填在第一個。
征集志愿的幾種類型:
1、第一類是院校在正式投檔時生源不足導致缺額;
2、第二類是院校投檔時生源充足,但部分考生因不服從專業調劑、身體條件不符合所報專業的要求等原因而退檔形成的缺額;
3、第三類是院校生源足額,但后期在該省追加了招生計劃。
三、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學校介紹
哈爾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哈工大)是一所有著百年歷史、世界知名的工科強校,工程學在全球排名第六。哈工大是我國首批入選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中國“C9聯盟”高校成員。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學校現有9個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6個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哈工大共有17個學科位列A類,15個工科學科步入A類行列,工科A類數量位列全國第二位。材料科學、工程學、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環境與生態學、數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農業科學、臨床醫學、社會科學總論11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行列,材料科學進入全球前1‰行列,工程學學科連續多年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行列。學校擁有以39位院士為帶頭人的雄厚師資,2018年劉永坦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5年,經原航天工業部批準,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成立,2002年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簡稱哈工大威海校區)。201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山東省和威海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哈工大威海校區協議。,工業和信息化部同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哈工大船海學科協議。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威海市人民政府續簽共建威海校區協議。2020年哈工大校本部與威海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十四五期間深化校地合作協議,2021年山東省人民政府下發的《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威海校區統一納入部屬駐魯高校一流大學建設支持計劃。2021年5月,威海校區與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聯合成立服務山東高質量發展聯盟,旨在構建“大學+城市”命運共同體,促進校地雙方融合發展。 校區坐落在美麗宜居的海濱城市威海,校園占地面積1860余畝,依山傍海的校園到處呈現著恬靜博雅的氣息,歐風俄韻的校園建筑與各式園林交相輝映,寓意著哈工大文化在威海的傳承與創新。校區校園規劃面積2220畝,已征土地面積1837畝,建筑面積近55萬平方米。現有在編教職936人(專任教師641人,教授107人、副教授225人),設有12個學院,1個教學部,42個本科專業(含9個新工科專業和1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共享哈工大校本部27個博士點和39個碩士點,單獨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科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本科生10790人,研究生1100余人,博士生277人。非全日制工程碩士100余人。校區擁有8個山東省重點學科,山東省特色專業6個,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獲批山東省高水平學科建設,船舶與海洋工程和海洋科學是哈工大“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材料科學、工程學、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環境工程等學科為哈工大相應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行列作出了重要貢獻。擁有國家級、省部級和市級以上科研平臺、重點實驗室或研究中心30余個: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威海校區建立分支機構,對海監測與信息處理工信部重點實驗室、“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獲批國家級科研平臺,“新一代海空天對海觀測技術綜合試驗平臺”獲批2017年國家“雙一流”建設項目支持,并成為工信部首個“雙一流”高校學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校區匯聚了一支結構多元、知識寬厚、教研并重的師資隊伍,擁有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6名省級教學名師和14位哈工大教學帶頭人。近年來,還涌現出了一大批以“師德模范”王克老師為代表的優秀教師,多名青年教師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山東省泰山學者計劃和泰山產業人才領軍計劃。同時,校區還聘請了包括外籍院長、海外特聘教授在內的93位高水平專家擔任客座和兼職教授。此外,還有10位院士定期來校區工作,并建有實驗室和科研團隊。 校區始終秉承“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堅持與學校“統一規格、統一標準、統一要求、統一質量、統一品牌”。堅持教授上講臺,青年教師過“師德關、教學關、科研關、水平關”,在教師中大力倡導“重教、思教、善教、樂教”的優良師風,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山東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校區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堅持厚基礎、強實踐、嚴過程、求創新,在學生中大力營造“重學、思學、善學、樂學”的濃厚氛圍,以樸實嚴謹的學風培養了大批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社會責任感強的優秀人才。校區的本科生錄取分數線連年大幅度增長,2021年,在招生的30個省份排名平均再向前推進300余名,其中24個省超過重點線100分以上,21個省超過重點線110分以上,16個省超過重點線120分以上,13個省超過重點線130分以上,8個省超過重點線150分以上。獲得由哈工大統一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近半數畢業生到國內外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深造,就業的學生近半數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或國防重點單位就業。 校區始終堅持“四個服務”的*大學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牢固樹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在“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學習與發展成效驅動”的教育理念和“核心價值塑造、綜合能力養成和多維知識探究”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下,從自身實際出發,提出并逐步形成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課堂學習與項目學習相結合、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相結合、校園教育與企業實習相結合、校內教育與國際教育相結合、教書與育人相結合、人才培養與學生就業相結合”的創新型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了科學化、規范化、模式化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體系。同時,校區依托學生宿舍先后建成了丁香、雅荷、梧桐、勁松、竹賢和海棠6大學生書院,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學院+書院”的八融合書院文化,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學生在國內和國際各類科技競賽中頻頻獲獎,涌現出了以“HRT車隊”“3D打印機”“紅領巾”為代表的100多支在國際、國內較有影響力的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大學生任慈榮獲“山東大學生十大創業之星”稱號,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入選山東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平臺,“HRT車隊”獲中國大學生越野車和電動車“雙冠王”并獲評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 校區重視學科建設,不斷培育學科團隊,積極打造科研平臺。構建了一批具有重大創新能力的科研平臺和特色學科團隊。擁有國家首個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威海分室、對海監測與信息處理工信部重點實驗室、新一代海空天對海觀測技術綜合試驗平臺(在建)、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省部級和市級以上科研平臺、重點實驗室或研究中心30余個。 校區重視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強服務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近年來,共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1300余項,連續8年科研經費保持過億元規模。2020年科研經費達2.28億元,累計取得各類科研成果1500余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獎24項。據統計,近年來校區與山東省產學研合作項目900余項,金額近5億元,其中與威海市的產學研合作600余項,合同金額近3億元。與部分企業的合作成果打破國際壟斷,填補了技術空白,為企業創收增值數億元,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當前,威海校區正在哈工大提出的創建“*、世界一流、哈工大規格”的新百年卓越之路的發展框架下,按照學校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要求和校區第七次黨代會總體部署,緊跟校本部的步伐,圍繞山東經濟強省和海洋強省建設、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以及威海創建山東半島創新示范區、國家區域創新中心、海洋創新示范城市、中韓自貿示范區、精致城市和國際海洋科技城的需求,按照“一個根本(人才培養)、兩翼驅動(校企協同創新創業、國際化辦學)、特色發展(辦學優勢特色)、打造隊伍(堅持引培并舉)、資源整合(多渠道辦學資源)、綜合改革(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文化創新(工大傳統、先進文化)、和美校園(校園環境氛圍)”的思路,堅持“一二三四”(即一個藍色(藍色海洋),兩個智慧(智慧制造和智慧城市)、三個重點(船舶、海洋、汽車)、四新優勢(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環境))的特色發展戰略,實施“3+3”智能大數據行動計劃(即:智慧海洋大數據、智慧城市大數據、智能制造大數據+智能車大數據平臺、智能船大數據平臺、智能無人機大數據平臺),通過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借助新工科建設的良好契機,深入推動創新創業以及國際化辦學,主動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實現“建設與世界一流大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