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放假時間為:9月15日至9月17日放假,共3天。
【建國以來中秋節的歷史變遷】
數十年來,中秋文化不斷演化,每年都會有新的元素注入,但是,中秋節團圓的意義恒古不變。
1949年:
新中國成立 幸福過中秋
1949年的中秋節是10月6日,也就是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之后。開國大典時的場景都牢牢地留在了親歷者的記憶深處,直到今天,那種激動仍然無法釋懷。
但是在尚未解放的地區,“中秋”卻是另一番景象。當時,人民解放軍迅速南下,逼近廣州。9月初,廣州的各大酒樓、餅商開始打起月餅推銷戰,店門擺盆景,報紙登廣告,但中秋臨近,購餅送禮者仍寥寥無幾。節后,各式月餅堆積如山。
1951年:
“抗美援朝”月餅模受歡迎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那年的市場上出現了“抗美援朝”月餅模。整個模子是用一塊褐色方形硬雜木手工雕刻制作而成,凹槽直徑在12厘米左右,比現在市面上的月餅要大。深度在2厘米左右,凹槽中手工雕刻的花紋線條流暢,古樸典雅,具有濃郁的*。對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最具吸引力之處就是月餅模中間宋體雕刻的“抗美援朝”字樣和一顆大大的五星。
1954年:
中秋節食品比以往豐富了
在1954年發黃的《人民日報》上,有這樣一則通知:中國食品公司北京市公司和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已經為首都人民準備好大批中秋節食品。在八月初,中國食品公司北京市公司的采購員就出發到西北區的甘肅和內蒙古草原采購牛羊。現在東北的蘋果、廣東的香蕉等已經源源運來北京。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已經采購和組織加工了一批肉、魚、水果、月餅等食品;有些商品的數量,比去年增加一倍左右。為了便利市民購買節日食品,城區消費合作社將設立一部分臨時水果攤和肉攤。
1959?1965年:
食物憑證供應少得可憐
1959年,糧油副食和日用工業品已經按戶口憑證限量供應了,過節的月餅生果等也不例外。
自1959年下半年開始用糧票了,到1960年,拿著糧票也不容易買到月餅了。中秋憑證供應少得可憐的食物。月餅供應同上年看齊,價錢都貴了。中糖公司門市部的月餅賣10元一個。一個青年工人月工資可能才20元,那一個月餅相當于半個月工資,按現在的收入計,相當于1000元一個月餅。
1978年-20世紀末:
中秋節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自1978年以來,中秋節的風俗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每年中秋節,中央電視臺均舉辦專題晚會,共慶中華民族大團結。
曾中斷16年的上海冠生園在1979年重新生產自制中秋月餅,恢復供應。與此同時,為減輕中秋時集中購買的壓力,月餅預約券也開始出現,而且供不應求。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這首深情婉轉的《十五的月亮》在1984年的中秋晚會唱響,從此風靡全中國,成為那個年代的人心中永遠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