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重慶中小學怎么放暑假2016重慶中小學暑假放假時間:
1、小學暑假放假時間:7月1日-8月31日,共62天。
2、中學暑假放假時間:7月7日-8月31日,共55天。
如何安排好孩子的暑假生活
“放假咯”隨著孩子們歡樂的歡呼聲,暑假生活開始了。印象中,暑假是孩子們向往的天堂。那如何安排好孩子的暑假生活,讓他們過一個充實、愉快、有意義的生活呢?
一、家長要督促孩子認真完成暑假作業
放暑假,中國的學校一般都要給學生布置作業。由于假期相對較長,為了避免孩子將所學知識忘得個一干二凈,讓孩子適當做一些暑假作業也是完全必要的。家長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要引導和督促孩子有計劃地完成暑假作業,以免孩子在臨近開學時才突擊趕作業。同時,家長還得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讓孩子邊做作業邊玩兒或看電視。
二、家長要尊重孩子意愿,協助孩子制定好暑假計劃
學生期待著假期的來臨,但是假期結束后,很多同學抱怨暑假漫長,單調無聊。在調查中發現,有68.3%的同學覺得以往的暑假生活過得快樂,但也有25.1%的同學認為過得無聊,甚至有6.6%的同學認為過得不快樂。這說明他們的假期安排有問題。而在中小學生的假期安排上,家長的指導意見和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可以替帶孩子制定假期計劃。例如:一位小學五年級的男孩,一聽到媽媽要替他選夏令營,立刻跳腳抗議:“我不要你挑,今年我一定要自己選夏令營!”另一位三年級的小女生,也一臉嚴肅地告訴爸媽:“我要自己安排暑假生活,你們不要管我!”這兩位小朋友對父母的費心,竟然如此“不領情”,很讓大人有挫折感。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兩個小朋友的家長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他們的孩子很有主見,而且勇于表達。此時,家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仔細聆聽孩子到底想表達什么?沒錯,就是要耐著性子聽孩子說出心里話。我們大人老是嫌孩子“不聽話”,其實,真正“不聽孩子說話”的是大人。孩子要表達他們對暑假生活安排的看法,若大人連說話的機會都不給他,只要求孩子依照家長安排好的方式做,那這個暑假到底是誰在過呢?既然暑假是孩子的,就聽聽看他們想怎么過吧!
三、引導孩子參加各種戶外活動,有利于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增強社會適應力
現在中國的孩子學得很苦,很累,整天就扎堆于書本之中,在學校忙于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家里還要完成家長布置的作業,放松的時間、娛樂的時間幾乎全被作業所占領。所以暑假期間還是要以休息為主,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后,身心疲憊,需要調整和休養。不過,休息也要講究方式和方法,整天躺在床上睡覺,或者整天沉迷于電腦游戲、電視機,都不是好的休息方式。暑假生活應該是休閑的、積極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為了充實孩子的暑假生活,家長應給予孩子一片自由空間,鼓勵并支持孩子大膽地參與生活實踐,提倡孩子們多參加戶外活動,外國人有一句話,叫”Beactive”,也是這個意思。提倡多與其他年齡相仿的人交往,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健全他們的人格,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參加社區活動、夏令營等,都可以磨練意志、增長見識、結識很多新朋友。目前,社會上不少機構在舉辦夏令營,家長要注意選擇信用較好的、熟悉的機構,比如學校組織的夏令營活動,家長可以放心讓孩子參加。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孩子會比以前更加樂觀、開朗和自信
四、家長要利用暑假的時間用多種方式與孩子溝通、聯絡感情
利用暑假時間多與孩子溝通,加深兩代人之間的理解,開展豐富多彩的親情活動。抽出時間與孩子同樂。放暑假以后,孩子緊張了半年的心情得到緩解。他們在向往盡情玩耍開心的同時,更希望得到家長的陪同與關愛。特別是小學中高年階段的少年兒童,正在處于性格形成及轉型時期,尤其需要父母的引導。許多家長抱怨孩子有逆反心理,其大部分的成因都與缺少交流溝通有關。漫長的假期正是家長與孩子交流感情、增進了解的好機會。家長們普遍存在的一個錯誤認識是,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就行,特別是給足錢就可以了。實際上,孩子們更需要自己在父母心中有一個恰當的位置,他們需要被重視和尊重。暑假是孩子們娛樂身心、展示天性的大好時光,而家長應當是孩子暑期活動的向導和親密伙伴。在工作之余,家長應盡量多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一起進行游泳、讀書、旅游、制作小工藝品等有益的活動,既愉悅身心,又可以密切家長同孩子的關系,使家庭生活更加融洽和睦。特別是親子旅游,不僅能密切家長與孩子的關系,還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在旅行中所經歷的新人、新事物、新環境能讓孩子變得更敏銳、更能夠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增強自信,提高生活能力、應急應變能力,這對激勵孩子積極向上和身心健康都是極有幫助的。在親子旅游過程中,家長還要注意自己潛移默化的教子作用,通過身體力行,教授孩子基本的社交禮儀,同時將公民道德和環保意識等貫穿其中。另外,我個人認為家長與孩子共讀一本書,讀完后說說彼此的感受也是一種很好的交流的方式。這就要求家長必須在一定時間內,認真讀這本書,讀完后要考慮如何和孩子交流。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每個家長更直接的了解孩子心中對一些事物、對待一些人物的想法,更有利于引導、教育孩子,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對讀書的興趣。當然這需要長期堅持下去,效果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