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實現涉農部門之間農業基礎信息實時交換和共享,為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在生產技術、市場營銷等方面搞好服務。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會議發言稿,歡迎閱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會議發言稿
尊敬的志剛省長、各位領導:
按照會議安排,我就縣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作交流發言。
近年來,縣堅持以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為抓手,緊緊圍繞“一米三葉兩果”這條主線,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調結構、上規模、創品牌為主線,堅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著力打造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特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體系。
一、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第一,全面夯實發展基礎。一是大力培育專業種植大戶和現代職業農民。立足提升傳統農民,引入新型農民,支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通過流轉土地等多種方式,擴大生產規模。二是支持發展家庭農場和合作農場。鼓勵有一定規模的種植大戶成立家庭農場,積極引導申領個體工商戶或個人獨資企業營業執照。三是抓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引導發展龍頭企業,全縣共有龍頭企業3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9家,州級龍頭企業21家;發展薏仁米企業478家,組建薏仁米集團公司4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36個,合作社成員5560戶,出資總額33864.64萬元,帶動貧困農戶4萬余戶。合作社的蓬勃發展,解決了一些單家獨戶“辦不了”、村級組織“管不了”、政府部門“包不了”的難題,夯實了“三變四化”的基礎。四是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截止目前,已開展12個鄉鎮(街道)54個村的確權調查摸底工作,調查摸底13748戶,地塊調查面積約12.3萬畝。
第二,扶持力度持續加大。一是營造寬松環境。我縣先后出臺了關于農業產業化建設、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進一步建立健全和規范管理機制、投入機制、利益連接機制,為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奠定了基礎。二是創新金融支農工作,扶持、壯大農業企業。向農發行融資1.5億元,用于薏仁米調控收儲,通過建行“助保貸”、農商行“杠桿式”扶貧貸款等,用于扶持、壯大農業企業。三是強化服務意識。高度重視農技隊伍建設,著力抓好薏仁、精品水果、蔬菜、中草藥等栽培新技術的應用。建立農產品信息發布制度,及時為農民提供種子種苗、農資供應、產品供求及市場價格等信息服務,并不斷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
第三,組織形式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優勢特點,創新經營組織形式,促進各類主體融合發展,提高經營主體的生產效率。積極探索形式各樣的經營主體協同發展的組織模式。
二、不斷提高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
第一,扎實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是不斷擴大薏仁米種植面積,2015年種植薏仁米30萬畝,平均單產達到300公斤/畝,總產量達到9萬噸,薏苡原料總產值達到7.2億元。二是大力發展夏秋蔬菜、早熟蔬菜、反季節蔬菜,帶動全縣8萬畝蔬菜種植。三是大力發展核桃和精品水果產業,核桃種植面積達13萬畝、樹莓4500畝、無籽刺梨1萬畝、五星枇杷1萬畝、高鈣蘋果3000畝、紅心獼猴桃3000畝。四是擴大烤煙、茶葉種植面積,打造4.08萬畝烤煙產業帶,收購煙葉達10.02萬擔;新增茶葉種植1.5萬畝,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5.2萬畝。五是調整優化養殖結構,擴大肉類總產量,提高牛肉、羊肉比重。2015年,全縣肉類總產量達2.49萬噸,完成大家畜存欄34.72萬頭,出欄26.2萬頭。六是抓好中藥材基地建設,立足做好大健康產業, 以薏仁、何首烏、覆盆子、玫瑰、牡丹為主,開展中藥材種植,實現核心區1.2萬畝,輻射帶動全縣12.08萬畝的中草藥種植。
第二,推進農產品研發及質量監管。一是加大農產品研發力度,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依托“中國薏仁米之鄉”、“中國長壽之鄉”兩個國家級招牌,充分發揮“薏仁米”中國馳名商標品牌效應,加大對薏仁米、茶葉、五星枇杷、樹莓、紫薯等傳統優勢農產品的研發力度,積極宣傳、推介薏仁米系列產品。加大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著力在產品精深加工和銷售上尋求更大突破。已研發出薏仁精油、薏仁多糖、薏仁谷維素、薏仁纖維素、薏仁湯圓、薏仁糕點、薏仁面條等40多項產品,包裝外觀設計15項,國家知識產權已受理產品發明專利10項,包裝外觀專利8項,獲得專利證書2項。自主開發了毛尖、毛峰、翠芽、竹葉青、大宗茶等營龍茶產品和“石角龍茶”牌龍針、龍青、龍魁等系列產品。二是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不斷加大對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認證。2015年,申報無公害產品抽樣送檢10個,完成產品認證10個,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8個。目前我們正在申報薏 仁米出口食品安全國家級示范區。
第三,推進農產品銷售模式創新。一是健全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強信息資源整合,實現涉農部門之間農業基礎信息實時交換和共享,為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在生產技術、市場營銷等方面搞好服務。建立縣農經網,為農產品促銷搭建致富平臺。比如:李關的大棚蔬菜、屯腳的娃娃魚、下山的苦瓜等蔬菜,通過農經網實現“外商走進來,產品銷出去”,使產品從滯銷變為暢銷,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二是電子商務與實體銷售相結合,進一步暢通產品銷售通道。縣正式納入貴州農產品電子商務試點縣,6月縣農特產品電子商務信息服務中心在淘寶網建立店鋪。今年以來,薏仁米產業各集團公司網絡銷售額達800余萬元。隨著電子商務平臺運作的不斷完善和宣傳力度的加大,網絡店鋪日訪問量超過1萬人次,全縣月銷售額達20萬元以上。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下步工作中,我縣將認真貫徹落實好本次會議精神,緊緊圍繞提升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引導龍頭企業申報省級、國家級龍頭企業。推進合作社多形式的合作經營,增強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一是著力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乏引導扶持政策,發展數量不足,質量不高,主體規模小、效益低,土地流轉難,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積極推進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培育,構建多元化經營主體。確保今年我縣新增州級以上龍頭企業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二是抓好品牌打造。狠抓品種、品質工作,加大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力度,夯實品牌創建基礎。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積極申報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著力抓好“薏仁米”和“高山生態有機茶”品牌創建工作,打造薏仁米、茶葉精品,把縣的優質農產品打造成綠色、無公害、有機的長壽產品。三是積極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進一步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步伐,積極推進大數據、“互聯網+”在農產品銷售環節的應用,加強貴農網等電商平臺建設,打通黔貨出山通道,力爭電子商務“黔貨出山”交易額年均增長30%以上。四是著力抓好農特產品精深加工。抓好優勢產業帶和農產品基地建設,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聚集發展,形成產業集群,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創新平臺和信息化建設,強化加工技術創新,大幅提高農產品加工率、商品率,讓農產品在產業鏈延伸中得到更大的增值,帶動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收入增長。
發言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