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渤海新區、開發區、高新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滄州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已經市政府第51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現予印發,請認真貫徹落實。
滄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11月23日
滄州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
(2016~2020年)
防震減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內容,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發展穩定民生大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河北省防震減災條例》規定,在國家、省防震減災規劃框架指導下,充分考慮全市防震減災工作實際和面臨的新形勢與需求,全面提升全市防震減災能力,為推動京津冀一體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地震科技支撐與安全保障,制定本規劃。
一、防震減災工作現狀
(一)近年來工作進展
“十二五”以來防震減災工作主要任務基本完成,尤其是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中城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地震監測強震臺網和滄州西地震臺升級改造項目順利完成,河北地震社會服務工程項目和中國地震背景場項目(河北滄州4個強震臺)建設全部驗收達標,地震監測預報能力有效提升,地震災害防御工作全面拓展,地震應急救援體系進一步健全,防震減災宣傳不斷普及,整體工作成效明顯。
1、防震減災管理指揮體系得以健全。近年來,隨著政府換屆和人事變動,我市及時調整和充實防震減災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及組成人員,明確要求各相關部門按照分工定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建立完善了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制度,健全了地震應急救援隊伍,使我市防震減災管理體系得到不斷的完善與提高。
2、地震監測預報技術系統有效提升。加強數字化地震臺網的維護更新,確保測震儀器、前兆觀測儀器設備完好,運行正常,實現了觀測數據采集、傳輸、處理數字化與智能化,確保了各觀測臺站網點數據資料傳遞連續、準確、安全、保密。注重加強現有地震觀測臺站網點建設和計算機通訊網絡經常性管理工作,定期派專業技術人員到實地進行檢查指導,及時幫助一線人員現場解決在地震觀測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滄州市地震監測強震臺網項目(河北省第一個由地方政府投資建設的強震臺網系統,新建強震臺網中心和10個強震臺(含1個強震臺改造)。該項目還整合了滄州地區原有的4個強震臺和4個測震臺的數據,實現了強震和測震數據的有機結合)和滄州西地震臺升級改造項目(全省第一個市級具有監測、地震應急及宣傳教育功能于一體的有人值守綜合地震臺)建設完成。使我市的地震監測能力和對突發地震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3、地震災害防御工作基礎不斷深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依法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新建、改建、擴建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嚴格按照地震安全評價結果抗震設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順利推進,城鄉建設工程抗震能力顯著提升。我市投資900余萬元完成了城市地下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重點建設項目,為城市規劃、國土利用和工程建設提供了依據。防震減災地方法規和標準體系日益完善,《河北省防震減災條例》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4、地震應急準備保障措施更加有力。2013年度對《滄州市地震應急預案》進行了重新修訂。按照“一隊多用、資源共享、專兼結合、警民結合、平戰結合”的原則,依托滄州軍分區、生命線工程單位和河北省陸軍預備役步兵師炮兵團,組建了地震應急救援隊伍以及市政、建筑生命線工程(水、電、氣、通信)等搶險搶修救援專業隊伍和志愿者隊伍,應急救援能力進一步提升。市地震局積極籌措經費,購置了地震現場工作隊專用應急救援裝備,GPS定位儀、衛星通訊電話、應急通訊、現場作業包、應急管理升級軟件等設施設備。充實完善了“三網一員”等數據庫,并適時進行調整,為地震災害速報與評估奠定了基礎!笆濉逼陂g,在市教育局和地震局的指導下,組織多所中小學校和部分社區廣泛開展地震應急工作演練活動。按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技術標準》要求,克服人員較少、資金缺乏、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要求嚴等重重困難,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先后在滄州市區建成市長豐公園、血站游園2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并在獅城公園等4個大型公園懸掛了避難場所、衛生間、消防、應急出入口等各種標示牌。
(二)存在的問題
1、地震預測預報關鍵技術研究薄弱,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尚未建立,向社會提供的強地震報警服務有待拓展,地震觀測環境與經濟建設的矛盾日益突出,維修力量薄弱、系統運維投入不足。
2、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科學意識有待提升,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投入機制、科普教育基礎設施和新媒體利用開發仍需強化與完善。地震突發事件新聞宣傳應對能力有待提高。市縣地震工作部門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地震專業人員和執法隊伍力量薄弱,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有待拓展。社會地震風險水平依然較高,地震保險工作有待完善。
3、公眾地震應急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地震應急救援專業裝備保障和應急避難場所規劃與建設管理、應急基礎信息和數據庫建設、災害風險評價等方面的基礎能力存在不足。地震應急指揮系統仍不能滿足科學、有序、快速的地震應急新要求。部門、行業和社會之間應急協作聯動工作機制尚不健全,應急資源和信息的互聯互通合作機制存在技術壁壘。重大地震災害應對處置經驗缺乏,地震應急救援裝備和訓練投入不足。地震應急救援保障能力有待加強,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地震應急救援力量保障和遠程機動能力尚不足以應對大震巨災。
4、地震科普館所基地建設與公眾需求不相適應,地震宣傳作品、宣傳手段、形式有待進一步豐富和改進,宣傳效果有待提高。
二、面臨的形勢與需求
從對歷史地震活動的時空演變規律研究和近年來的震情看,地震頻率在增加,強度也在明顯升高,表明強震進入新一輪活躍期,地震形勢相當嚴峻,我市面臨著潛在地震災害的威脅,特別是東部渤海海域被列為全國地震值得注意地區。我市還處首都圈地區地震危險重點監視防御區范圍內,加之我市有滄東斷裂帶,直接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構成嚴重的威脅,更加劇了日趨嚴峻的震情形勢。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城鎮化發展水平日益提高,建設速度加快、高層建筑劇增、人口密度加大,如果不注重加強抗震設防管理,不重視防震減災事業健康持續發展,一旦強震發生,勢必給生命線工程、重大工程、易引起地震次生災害工程帶來重創,勢必嚴重影響和阻礙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因此,能夠使未來地震的風險可以預期、地震災害影響得到有效控制、地震應急工作高效有序、地震災害恢復周期大大縮短,保證地震中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顯著減少,是目前防震減災工作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
三、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相融合發展,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以供給側改革為契機,強化地震部門自身能力和全社會綜合防御能力建設,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宗旨,加快推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統一領導、政府搭臺、部門聯動、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社會參與的原則,站在戰略高度,推進城鄉防震減災事業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發展,努力提供優質高效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逐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震災安全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充分發揮防震減災在維護國家公共安全、構建和諧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強市興縣富民目標提供強有力的地震科技支撐和安全服務保障,全力促進《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目標任務的有效落實。
(二)基本原則
一是政府統籌原則!吨腥A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賦予了各級政府地震部門重要職責,明確了執法主體,依法做好地震安全工作是地震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防震減災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諸多部門,實行政府統一領導,分級分部門管理,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做到防震減災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提高防震減災實效。
二是綜合防御原則。按照“地下清楚,地上結實”的新要求,將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地震救災與重建四個環節的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提高建(構)筑物質量和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能力作為重中之重。進一步加強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提升綜合防御能力。
三是協調發展原則。統籌兼顧,防震減災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長期與近期目標相結合,軟環境與硬環境建設相配套,重點與一般相兼顧,城鎮與鄉村、局部與全局利益相統一。立足河北滄州,服務京津及周邊,統一規劃,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分級負責,優化資源配置,著力提高全市防震減災能力,促進防震減災事業全面持續健康發展。
四是科技支撐原則。加強和完善地震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積極開展地震科技合作交流,大力引進和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手段,推動地震科技進步。通過創新、發展、開放、合作,重點從地震預警告警、震情動態監測、地震應急響應等關鍵技術的科研成果推廣開發應用上求突破。
四、總體規劃目標
城鄉一體化抗震設防管理整體推進,開發利用防震減災科普展教精品,提高防震減災知識普及率,社會公眾掌握基本的應急避險知識并能有效開展自救互救,城鎮新建工程全部實現抗震設防,農村抗震設防能力整體提升,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備綜合抗御6.0級地震的能力。有效處置地震謠傳事件,保障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發生相當于設防烈度地震時,基本達到社會不亂、應對有力、安置有序,能夠有效控制災害規模和程度,現代化防震減災治理更加高效。
依托省地震局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報網,20分鐘內完成地震烈度速報,轄區發生5.0級以上破壞性地震后,1小時內提供震災預評估結果,2小時內提供初步人員傷亡、房屋破壞信息和輔助決策建議,3-5天內完成災區地震烈度評定,地震烈度速報、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
我市作為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市縣(區)兩級政府基本建立起以地震救援隊伍為中堅、各有關行業救援隊伍為骨干、志愿者隊伍為補充的救援隊伍體系,發生特重大地震后,救援隊伍24小時內基本覆蓋極重災區,災民得到基本生活安置和救治,地震應急救援體系隊伍建設進一步壯大。
依托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該項目將在滄州新建1個基準臺和9個基本臺),做到與我市現有地震監測網絡系統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現有臺站的作用,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學科、多手段的綜合觀測系統,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0級左右;城鄉抗震設防能力明顯增強,新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設防要求,抗震能力不足的建設工程完成普查與加固改造,農村抗震民居比例大幅度提高;地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對防震減災貢獻率明顯提升;社會公眾掌握一定減災基本知識和防震避險技能;區域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進一步提升。
五、主要任務
(一)全面提升地震預測預警能力
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整合區域監測資源,優化臺網布局,形成地表與地下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地球物理化學場觀測網絡,提升地震監測能力。積極推進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建設,不斷提高和完善我市現有地震監測網絡系統,建立覆蓋全市的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系統,為社會公眾提供地震信息超快速報、烈度速報與預警服務,完善地震觀測臺網從建設到運行維護的全過程管理程序和制度保障體系,加強震情分析研判,提高短臨預測和震后趨勢判定能力。
(二)全面提升城鄉抗震設防能力
全面推廣實施第五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應用,確保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全部符合新的抗震設防標準。深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行政審批改革,按照新的管理程序依法開展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開展區域活動構造和地震孕育環境的精細化探測,研判未來強震發震構造區位,完善與城市規劃布局的有機銜接。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開展地震動小區劃和震害預測,積極為目標地區提供地震風險信息服務。推進城市老舊小區、棚戶區、城鄉結合部、城市基礎設施、重大生命線工程等建(構)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和鑒定加固工作。全面實施農居地震安全工程,促進城鄉地震安全均等化。開展防震減災基層基礎示范建設,提高公眾抗御地震風險意識和能力。
(三)全面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能力
加強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體系建設,構建完善京津冀城市群應急聯動預案和地震災害處置協同作戰行動機制。堅持“政府主導、統一指揮、分級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實現反應迅速、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總要求。注重各級各類應急隊伍培訓,提高地震應急救援隊伍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水平,開展軍地聯合、市縣聯動、部門協同的地震應急綜合演練。構建滿足震情發布與預警、應急救援指揮與決策的信息服務體系,完善我市地震應急指揮平臺系統,建立地震災情實時獲取及應急決策協同平臺,為快速獲取災情、調查與評估研判創造條件。加強地震應急救援裝備保障投入,配備必要的搜索救援、移動信息終端和個人保護等裝備?茖W規劃布局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逐步滿足災民安置需求。各級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綜合財力,加大地震安全維穩工作投入力度,保障地震管理部門有效開展宏觀異常核實、穩控平息地震謠傳、監測臺站檢查維護、防震減災文化建設等日常工作經費。在國家和省有關法律法規框架下,依法推行地震保險,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災害保險、社會捐贈相結合的多渠道災后恢復重建與救助補償機制。
(四)全面提升防災社會治理能力
運用法律、行政、科技和宣傳等多種手段,提升防震減災社會治理能力,突出發揮防震減災社會公共管理與服務職能作用,積極為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穩定、民生做貢獻。加強對市縣防震減災工作指導和支持,充分調動發揮基層在抗震設防監管、科普宣傳教育、地震應急準備等方面的作用,落實完善防震減災責任清單、防震減災聯席會議等制度,推進防震減災法制化、標準化管理水平。注重加強地震宏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和鄉鎮防震減災助理員(簡稱:“三網一員”)建設,激勵調動“三網一員”在群測群防中有效發揮先知先覺作用。市縣鄉各級財政要建立穩定的群測群防經費渠道和長效運行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宏觀觀測監測網絡體系,確保防震減災群測群防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社會化和長效化,推進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五)全面提升防災公共服務能力
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網絡技術,建立覆蓋城鄉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網絡平臺,提供地震年度重點危險區、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等信息和震災情景構建技術服務,提供地震速報、災情速報、地震預警、地震烈度分布等信息服務,提供地震觀測、探測數據信息共享服務,提供活斷層分布、地震安全性評價、地震小區劃、抗震設防參數、震害預測等信息和減隔震、工程抗震性能鑒定、結構損傷探測等技術服務。制定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產品清單,明確服務范圍和服務質量,擴大公共服務受眾面,建立健全公共服務機制,保障公共服務效能。
(六)推進防震減災文化宣傳能力
踐行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根本宗旨,樹立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防震減災理念,堅持防震減災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弘揚防震減災行業精神。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建立防震減災知識傳播平臺,加強重點地區防震減災宣傳,建設流動防震減災宣傳陣地,研發防震減災宣傳精品。引導社會公眾增強防震減災意識,提高應急避險技能。加強防震減災文化宣傳,推進防震減災示范學校、社區、城市建設等,發揮防震減災示范帶動作用。不斷拓展宣傳方式,通過“互聯網+”,建立與媒體公眾溝通的有效平臺和機制。
(七)全面提高震災科技支撐能力
加強大震構造環境、孕震機理與地震預測、地殼精細結構、地震精定位、震源動力學等基礎性、前瞻性和關鍵性問題基礎科學研究。開展地震監測、速報、預警、地震區劃、工程震害防御技術和地震應急救援技術等實用技術研發。強化科技創新驅動與引領,建立以省地震部門為主導、市縣地震部門為成員、相關部門及科研院所參與的科技創新協調機制,完善科技評價體系,進一步提高地震科技研究與成果轉化應用能力。
(八)穩固隊伍提升人才支撐能力
立足防震減災工作實際需要,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干部人才培養、吸納、調配、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構建有利于人才隊伍協調發展激發創造活力的人才發展環境與平臺,促進京津滄人才交流與合作,為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九)提升信息資源積累共享能力
升級改造現有地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防震減災信息服務平臺,推進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技術在防震減災工作中的應用。強化信息整合和資源共享,挖掘、保存歷史及現今地震科學和工作重要文獻、科研、科考、總結檔案信息資料,增強防震減災相關部門間信息的互連互通能力。完善網絡與信息系統安全運行保障技術系統建設,提升防震減災信息化的安全保障和管理能力,充實豐富地震信息內容,優化傳播渠道和方式,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務。
六、重點項目建設
(一)推進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一縣一臺”建設
優化地震臺網布局,進一步提升全市地震臺網功能和效益。依托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該項目將在滄州新建1個基準臺和9個基本臺),進一步提高完善現有地震監測系統的作用,建設更完備,數字化水平更高的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臺網,為更好的向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及時提供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等緊急地震信息服務奠定基礎。按照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共同推進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的通知》(中震財發〔2014〕46號)要求,地震、氣象等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本著提升防震減災基礎設施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節約國家公共設施建設投入的原則,充分依托符合條件的氣象臺站觀測場,在其周圍進行地震臺站選址建設。截止目前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臺站宏觀勘選工作現已完成。
(二)建設與河北省互聯互通的市級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數據處理和發布系統
重點建立完善我市數據處理和預警中心軟硬件系統,通過實時數據快速集中處理,實現地震預警信息發布、超快自動速報、快速產出地震動影響圖像、震源機制解、根據余震分布模擬地震破裂過程圖像等,為抗震救災、地震趨勢研判及后續地震科研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地震、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管理部門加強合作,建設直通式緊急地震信息服務渠道,利用最先進、快捷、廣泛的媒介發布地震預警信息。
(三)預警臺站和預警信息服務系統試點建設
按照中國地震局、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中小學校預警臺站和預警信息服務系統試點建設的意見》(中震財發〔2014〕65號)要求,將率先在破壞性地震多發地區中小學校進行預警臺站和預警信息服務系統試點建設,原則上平均每個縣(市、區)選取1至2所中小學校開展試點建設,優先選擇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工作開展較好、具備建設場地條件的中小學校。地震、教育和有關中小學校要通力合作,全力支持配合試點建設。
(四)防震減災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
依托現有地震信息網絡技術架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建成集地震科技數據匯集、存儲、處理、發布于一體的防震減災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地震科技信息更好的服務政府和社會公眾。
1.建設防震減災科技信息系統。實現地震信息資源數字化,綜合匯集、全面展示地震監測、分析預報、震害防御、應急救援、科學研究等專業信息和工作成果,為公眾宣傳、科學研究、交流研討和成果展示等提供軟硬件支撐。
2.建設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系統。在防震減災科技信息數字化的基礎上,向社會提供建筑物抗震設防、城市活斷層探測成果、減隔震技術應用、農村民居地震安全技術、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建設、地震巨災保險、避難場所分布、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地震科普知識等;市內發生有感地震或周邊發生破壞性地震時,向社會發布地震速報、烈度速報、地震預警等防震減災即時服務信息。
3.建設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系統。借助省級防震減災科普設施,適時購置地震模擬體驗車,開展重點地區防震減災流動宣傳,擴大社會宣傳普及面,不斷增強宣傳針對性、靈活性、廣泛性和實效性。
(五)推進地震應急指揮平臺建設
更新完善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基礎設施設備,創建全省一流的地震應急指揮平臺,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市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并根據工作實際要求全面更新完善基礎數據庫的內容,為保障我市應急指揮、工作部署、震后災情快速評估和實施救援決策奠定堅實基礎。
(六)全面落實新一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標準
各縣(市、區)至少保證有1套完整的第五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6月1日正式實施),地震部門在組織搞好培訓和宣貫工作基礎上,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河北省防震減災條例》賦予的職責,依法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和管理,推進我市各行業抗震設計規范與新一代區劃圖的銜接,確保全市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尤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必須依照新區劃圖抗震設防標準進行規劃設計與施工建設,為全面提升我市城鄉抗震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七)切實加強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建設“平急結合,一場多用”的應急避難場所,既是建設平安滄州的要求,也是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的重大舉措。按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技術標準》要求,科學規劃布局,到2020年,主城市區建設Ⅱ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2處,各縣(市、區)建設具有獨立供水供電的Ⅲ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1處,充分利用公園、綠地、廣場、操場、人防工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場所進行加固改造、完善功能,建立相應的避難場所應急預案,逐步滿足震災救助與災民安置需求。
(八)大力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
發改、住建、財政、地震等部門統籌用好各種資源,結合精準扶貧、城中村改造和美麗鄉村建設,抓住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的有利時機,有針對性地做好異地搬遷扶貧民居的地震安全工作和抗震加固改造,主動提供技術指導與服務,逐步提升全市農村民居抗震設防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一)明確主體,合力推進。依法落實防震減災工作責任主體,強化職能部門防震減災職責意識,加強市、縣(市、區)地震工作機構和防震減災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軍地協調、區域協作、
部門聯動和全民動員工作機制,把防震減災工作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統籌安排、整體推進。注重輿論引導,完善地震信息發布制度,拓寬公眾參與渠道,為構建政府負責、部門協作、上下貫通、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提供組織和人力保障。
(二)政府統籌,落實經費。把防震減災納入同級政府發展規劃和財政預算,真正落實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穩定的防震減災事業經費投入機制。加大重點項目投入力度,加強項目經費績效考評工作,確保專款專用和資金安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規劃實施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
(三)政策引領,完善機制。完善防震減災地方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建立有效的防震減災行政執法管理和監督機制,規范社會防震減災活動,依法開展防震減災工作。構建由組織機構、政策規劃、應急預案、標準計量、行業制度、單位制度等組成的防震減災制度體系,促進部門行政管理和內部運行規范化,提升防震減災社會治理綜合能力,為確保規劃有效落實提供法制保障。
(四)強化責任,考評問效。建立規劃實施的責任體系和考評等相關制度,搞好規劃實施的上下銜接、任務銜接以及與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適時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和督導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問題,推動規劃目標任務的全面落實,努力為實現滄州復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