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愚公”黃大發之所以成為“時代楷模”,靠得是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和愚公移山的豪情壯志。以下小編整理了學習黃大發事跡的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學習黃大發事跡心得體會1:
一個當時年僅20多歲的農村大隊長,帶著數百個村民,鋼釬鑿、風鉆敲,前后歷經30余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的“天渠”。這條“天渠”成為一條亮麗的風景線,創造了敢叫日月換新顏的奇跡,也成為共產黨員的一面鮮艷旗幟,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底色。
“天渠”精神是新愚公精神的最好詮釋,是新長征精神的最好演繹,是脫貧攻堅的澎湃力量,是全心全意為人民的生動實踐。
“天渠”精神是不怕困難的信心。“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來作保證,我拿命來換!”作為共產黨員說出這樣的話,就是敢與大山較勁,能主動擔當,為百姓鼓舞,帶領大家一起干。“人心齊,泰山移”,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和他走到了一塊,心在一起是團隊,有了更多像黃大發的群眾不怕困難才創造了這么一個奇跡。各行各業都需要黃大發精神,想方設法一切困難都是紙老虎,千方百計勝利一定屬于奮斗者。
“天渠”精神是艱苦奮斗的傳奇。“早上出門,提一罐包沙飯,中午撿點刺刺草草點火燒熱,囫圇吞下去,渴了就舀兩碗河水……有的干脆就睡在石窩里,看星星眨眼,等日出天明。”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黃大發正是把艱苦奮斗的精神寫得淋漓盡致,我們不管走多遠,都不要忘了為什么出發。即使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們也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平凡處著手。在單位節約一張紙,一度電;在生活中踐行光盤行動,綠色出行;在家里注重家教、家風,勤儉節約。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很小很小,但十多億就匯聚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澎湃力量。
“天渠”精神是攻堅克難的力量。“不懂技術,測量僅靠豎起竹竿,兩邊人用眼睛瞄;缺乏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作數;沒有工具,操起錘子鋼釬靠蠻力鑿;沒有導洪溝,溝渠不蓋板,洪水一來,本來脆弱的溝渠被沖得稀巴爛……”當我們熟知黃大發的事跡后,可以想象,在缺資金、缺技術的情況下需要克服多少困難,多大的毅力才能堅持下來,還面臨著生與死的抉擇,但他都沖鋒在前。我們在工作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與這條“天渠”相比之下,都“微不足道”。當然,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我們正在攻堅拔寨,啃硬骨頭,在面臨重重困難時一定要想辦法,多思考,實干加巧干,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天渠”精神是永不退縮的堅強。有幾次,黃大發幾乎與死神擦肩而過……幾十年的修渠,飽嘗人間酸甜苦辣,歷盡世事艱辛曲折,他從不退縮,他百折不撓,長風破浪會有時,在這場斗爭中,他越戰越勇,克服了讓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生活有時就是造化弄人,正是他鍥而不舍才凝聚了“天渠”精神,正是他幾十年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才讓百姓有了“生命渠”,有了“希望渠”,有了“致富渠”。
信仰是力量之泉。“天渠”精神就是貴州精神的生動教材,走好新長征需要發揚“天渠”精神,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需要發揚“天渠”精神,讓我們用心去體會,用行動說話,做好本職工作,助力脫貧攻堅,為家鄉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共同迎來屬于我們的幸福生活。
學習黃大發事跡心得體會2:
黃大發團結支部一班人,帶領200多名群眾,歷時30多年,硬是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使當地糧食產量從6萬斤增長到近百萬斤,從這位“時代楷模”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代愚公”的風范,看到了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看到了基層黨組織的堅強戰斗力,同時也看到了一位基層勞動者的風采。
像黃大發那樣做一個始終胸懷建設美好家園夢想的勞動者。黃大發是山村基層勞動者中的一員,既像其他普遍的莊稼人一樣甘于默默無聞地扎根深山過著平凡生活,又不甘心安于現狀守著窮山惡水過一輩子,把滿腔的追夢熱情化作無比強大的動力,帶領群眾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戰天斗地,幾十年如一日不懈怠、不氣餒、不言棄,以頑強的毅力和執著一步一個腳印地改造昔日窮山溝。打脫貧攻堅硬仗,就需要更多像黃大發這樣的勞動者“領頭雁”。
像黃大發那樣做一個善于用勤勞和智慧改變命運的勞動者。修渠引水就是他善于抓突破口、抓主要矛盾發展山區農業智慧的集中體現,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同樣顯示出他不滿足于種呆田,在惡劣自然環境面前,既不盲目蠻干、又不聽天由命的智慧。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正需要像黃大發這樣頭腦活絡、思路活躍的領頭者,發動群眾群策群力,苦干加巧干,用勤勞和智慧的雙手拔掉窮根,創造富裕、美好的生活。
像黃大發那樣做一個有理想、富擔當、講奉獻的勞動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基層支部書記,黃大發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當群眾主心骨、體現應有的先進性。他堅守初心、堅定理想,咬定目標不放松,不達目的誓不休,自力更生、豁達樂觀、忘我拼搏、無私奉獻,贏得群眾信賴進而凝聚起愚公移山的強大合力,用行動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打贏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硬仗,無疑呼喚更多黃大發這樣的時代楷模和勞動者典范。
學習黃大發事跡心得體會3:
80歲高齡的的共產黨員,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原支書黃大發帶領全村群眾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歷時36年之久,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主渠7200米,支渠2200米的生命之渠。作為一名普通黨員干部,黃大發同志有信仰、有信念,并且始終把信仰和信念付諸于行動,黃大發同志有作為、有擔當,甘于奉獻,大公無私,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在了這條“紅旗渠”上。他心里裝著老百姓,這是他為之奮斗的動力。
干部當學黃大發,學習黃大發同志崇高的信仰和堅定的信念。理想信念是我們前進動力的源泉,黃大發常用“黨員身份”做擔保,這是他鐵一般的誓言,黨員干部都應該像黃大發這樣,少爭權利,多擔責任。黃大發一生踐行黨的事業,為民拼搏,從不向組織提要求,只在年老時提出“去省委大院看看”的請求,這是多么質樸的請求,也表達了對黨組織不可言表的感情。
干部當學黃大發,學習黃大發始終將理想和信念付諸于行動。廣大干部要少說空話,多做實事,埋頭苦干。在行動中堅定理想信念,讓理想信念為行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實干成事,用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
干部當學黃大發,學習黃大發無私奉獻的精神。作為黨員干部,我們都要把“服務人民群眾”當做自己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多做奉獻,我們才能有大作為,我們的生命才更有意義。*的黨員和干部,沒有了槍林彈雨中的浴血奮戰,但是同樣也會有所犧牲。黃大發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過程中,顧不上自己的家庭,顧不上照顧自己的親人,在黨和人民的事業面前,他選擇了無私奉獻。
干部當學黃大發,學習黃大發“活到老,學到老”的優秀品質。黃大發在帶領村民們鑿渠引水的時候,創造機會自學水利知識,從一個地道的“莊稼漢”成了“水利專家”。正是他不斷學習,刻苦專研,才使得跨山引水成現實,才使得村子步上脫貧致富路。
黨員干部都要像黃大發一樣,立足工作崗位,沉下心來做好“一件事”。要有“信仰崇高、信念堅定”的高尚品格,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責任擔當,要有“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要養成“學中做,做中學”的良好習慣,如此,方為百姓滿意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