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是一種美好的愿景,黨員干部也在努力付諸行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脫貧攻堅工作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脫貧攻堅工作心得體會【篇一】
精準脫貧是目前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關注度最高的頭等大事,也是地方政府最大政治任務和最切實的民生改善,更是兌向全世界莊嚴承諾的兌現,結合共和扶貧工作實際,談點不太成熟的體會和認識:
一、打好精準牌、下好創業棋、筑好企業巢,三步走戰略實現脫貧攻堅任務。
打好精準牌。首先,要用足用活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在水電路住房通訊等基礎設施上加大投資力度,補齊這個歷史欠賬和貧困“短板”。其次,在“精準”上下足功夫,在“精準”上堅守底線,精準識別貧困戶,精準使用扶貧資金,精準實施扶貧項目,精準制定脫貧計劃,精準取得脫貧成效,使“精準”二字貫穿脫貧堅拔寨的全過程,以精準贏得民心,以精準助推脫貧攻堅,以精準檢驗扶貧成效,要不精準扶貧就成了流于形式,大而化之,不接地氣的兩張皮,也達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愿景。再次,搭上國家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快車道,充分利用共和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制定脫貧規劃和幫扶計劃,把貧困戶扶上馬送一程,從而實現精準發力,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下好創業棋。一要把有想法、有干勁、能致富的帶頭人,統一吸收到政府組建的扶貧產業孵化基地,加強農牧區致富能手的技能培訓和創業意識,實現“培訓一人,脫貧一戶”的目的,帶領帶動貧困群眾走上自力更生的脫貧道路。二要有針對性的加大政策扶持,加大扶貧資金注入,培育幾處特色產業園區,打造共和脫貧新亮點,培養幾個有示范效應的創業帶頭能人,助推共和攻堅步伐。三要按照“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錯位競爭,差異發展”的扶貧原則,通過政府引導,依托互聯網平臺,讓創業者在培育特色農牧業、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有機特色產品的研發等方面下功夫,通過市場經濟的洗禮,創立自己的民族品牌,率先垂范,模范帶頭,從而引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共享小康生活。
筑好企業巢。有道是“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實現脫貧攻堅,必須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扶貧定位,一定要把產業化扶貧作為攻堅拔寨的核心和關鍵。全力實施招商引資戰略,依托龍頭企業的雄厚的資金優勢、先進的科研力量,準確的市場研判,通過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使貧困農牧民從土地流轉,公司就業,訂單農業三個層面,多條腿走路,多渠道增收,將共和的特色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助推共和脫貧攻堅步伐。
二、畜牧業上下功夫,草產業上挖潛力,種植業上創品牌,錯位競爭夯實共和攻堅拔寨脫貧路子。
畜牧業上下功夫。青海素有“藏羊之府、牦牛之都”的美譽,共和這片高原厚土,藍天白云,培育出的獨特有機農畜產品,是上天賜于這片熱土子民的最好禮物,有人開玩笑說“我們的牛羊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蟲草、拉的是六味地黃丸”,玩笑有些夸大,但也客觀的反映了當前群眾的飲食觀念,從吃飽到吃好的轉變,從美味到安全的突破,作為畜牧業大縣的共和來說,這里面蘊含著前所未有的機遇,決勝共和全面小康的基礎和重點在畜牧業上,要大力發展環湖牦牛、藏羊產業集聚養殖區,擴大舍飼、半舍飼養殖規模,促進草地生態良性循環。同時在牛羊肉的產業鏈條下足功夫,杜絕中間環節利潤的流失,增加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推動畜產品精深加工向多品種分部位冷鮮肉,小包裝分割肉上發展,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我們的優勢在畜牧業,我們的希望也在畜牧業,我們的脫貧路子也在畜牧業,要優化農牧業產業布局,立足資源稟賦,加快環湖現代生態農牧業,著力構建共和現代農牧業發展新格局。
草產業上挖潛力。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畜牧業已經很難適應國家政策需求和畜牧業發展步伐,一直走不出夏壯秋肥到冬瘦春弱的畜牧業怪圈,為破解草畜失衡的矛盾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草產業是關鍵,舍施畜牧業是必要的前提。要充分利用共和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建設試點為載體,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提質增效”的思路,加快發展現代草產業,以哇玉草產業示范基地,在環湖地區集中連片建設一批優質飼草生產基地,形成集生產、加工、儲藏和銷售為一體的草產業,努力把共和建設成全州草產業發展示范區和輻射青南地區抗災保畜的飼草料儲備基地,要把畜牧業打造成穩縣安民的產業。注入扶貧資金,成立草產業合作社,形成科學種植、機械收割、營養配比、按需青貯的一條龍生產模式,培育一批專業、兢業、敬業的草產業隊伍,為共和生態畜牧業提供飼草料保障,為共和畜牧業無污染、無公害的有機綠色產品創造條件。
種植業上創品牌。共和盆地氣候濕潤,海拔適宜,沿黃地區的農業基礎扎實,只要緊跟國家政策調整,加快土地流轉步伐,特色種植業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決勝全面小康,基礎在農牧業,重點在農牧區,關健要把特色種植業打造成共和的優勢產業。沿黃地區先前就有特色農作物種植的經驗,只要依據市場需求,遵從群眾意愿,推動特色農業轉型提質和結構調整,以恰卜恰、龍羊峽、鐵蓋、 沙珠玉、塘格木為主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培育優質青稞、高產油菜、露天蔬菜、枸杞、核桃、藜麥、中藏藥材,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種植業脫貧致富路子。
三、掙好務工經濟的票子、騰出公益性崗位的位子、走對二三產業路子,多條腿奔赴藏區康莊大道。
掙好務工經濟的票子。城鎮化步伐加快后,務工經濟已經成為家庭收入的半壁江山,就目前共和的現狀來看,這是一個不爭的現實,因此如何服務引導務工經濟成為脫貧致富的助推器,是急于解決的難題。如今共和各鄉鎮的務工經濟依然停留在單打獨斗、人拉肩扛,技術含量不高的低級階段,達不到有組織,有規模,有層次的組織化層面。因此,提高技術含量,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是迫在眉睫的事。首先,培訓原則上堅持市場需求,群眾意愿要上門服務,培訓方法上因地制宜,切合實際的靈活運用,培訓時間上要延長培訓周期,提高培訓質量,嚴把培訓入口關,將想培訓,培訓成,能致富的帶頭能人培訓成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其次,依法組織登記成立勞務合作社,將大量就業困難的農牧區閑散勞動力組織起來,通過技能培訓,再以合作社的名義對外承接工程綠化、道路養護、物業管理、基礎設施、農業生產等勞務服務工作。再次,將城市化過程中創造的就業機會,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提供給勞務合作社,把具有經營能力、奉獻精神和群眾擁護的合作社帶頭人培養成致富的“領頭羊”,提高勞務合作社對外承攬勞務工程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要引導規范合作社,健全自身制度,強化民主管理,提高自身素質,打出務工品牌,闖出脫貧路子。
騰出公益性崗位的位子。共和是個民族地區,欠發達地區、邊遠落后地區,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貧困成因錯綜復雜,其中之一就是有很多單親媽媽,常言道“人類的教育就是母親的教育,母親的教育是下一代的教育”,因此政府下決心從環衛、教育、城管等公益性崗位中騰出部分位子,就業于單親母親。同時,積極倡導有社會責任心的民營企業騰出更多的,適宜單親母親的就業崗位,合力攻堅,精準發力,為這個重疾難返、病入膏肓的陳疾開出一方良藥。
走對二三產業路子。餐飲業、服務業、旅游業的收入決定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左右,共和擁有藍寶石的青海湖,高峽出平湖的龍羊峽,最美的夏拉草原,只要按照既定的"一圈兩湖三城"的總體思路,進一步打造提升日月山一倒淌河一青海湖一夏拉草原一恰卜恰一龍羊峽這一全州最為經典的旅旅環線,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推出精品線路,打造高層次龍羊湖景區、環湖鄉村旅游景點,沙漠越野賽車、倒淌河高原第一藏城、黑馬河精品旅游城鎮等一大批休閑旅游項目,進一步強化景點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完善吃住行游娛購六大產業要素,發揮地理位置優越,努力把恰卜恰打造成區域旅游和疏散中心,只要走對二三產業路子,持續發展,久久為功,共和攻堅拔寨的脫貧任務不在遙遠。
四、安好政策幫扶輸血管道,鋪好單位幫扶就業道路,練好貧困戶自身造血功夫,綜合整治代際傳遞的貧困這顆毒瘤。
安好政策幫扶輸血管道。共和的貧困,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是最大的制約和瓶頸,水、電、路、通訊、住房仍然是貧困致因中最難啃的骨頭,也是農牧民思富盼富致富的最大夢想,這就需要用活用足國家對藏區政策的支持,從根本上解決這塊“軟肋”,那就要有項目強縣的意識,對于共和這樣一個吃飯財攻來說,項目是改善民生的助推器,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更是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要在國家政策層面,解決長期困擾西部地區的“瓶頸”,只有安好國家政策支持的管道,才能實現脫貧致富的滴管。
鋪好單位幫扶就業道路。經過"八七"扶貧攻堅以來,扶貧的模式和形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輸血到造血的開發式扶貧,但目前有些幫扶單位依然停留在給予式扶貧層面,送錢送物確實讓困難家庭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但僅靠這些卻無法徹底幫他們改變現狀,幫他們走出困境,外力必須通過內力才能起作用,正如這則故事“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如果你等待別人從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從內打破,那么你會發現自己的成長相當于一種重生。因此將以往幫扶單位送錢給物的救濟式扶貧,轉移到出主意想辦法找路子為主的開發式扶貧,幫扶單位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人脈條件,有市場把控和項目選擇的知識儲備,更有立足單位業務實際的項目配套,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因此在探索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符合共和特色的脫貧路子是幫扶單位的首要任務。
練好貧困戶自身造血功夫。“精神貧困”是扶貧攻堅的最大敵人,“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標就不可能如期實現。針對共和部分鄉鎮貧困戶"精神貧困",有兩大具體表現:一是部分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沒有很強的自我發展意愿,更多的是依賴外部扶持,而不是主動去脫貧。二是部分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有脫貧的愿望,卻缺乏自主的精神。如果貧困人口自身不努力、不主動、不作為,外力再強,可持續脫貧也是一句空話。只有做好精神上的扶貧,貧困人口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自力更生和艱苦創業是貧困戶脫貧永遠的靈魂,不能一味地停留在等靠要的狀態,要通過技能培訓、創業貸款、勞務經濟等多種模式,闖出一條新型扶貧路子。
五、搖好鄉鎮黨委指揮棒,壘實基層組織堡壘墻,用好第一書記領路人,切除貧困疾痼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搖好鄉鎮黨委指揮棒。鄉鎮黨委要發揮主體責任,突出鄉鎮黨委在扶貧攻堅決戰決勝中統籌協調、具體落實的職責,要始終圍繞目標、聚焦問題,促進發展、服務群眾。不管是貧困村整體發展還是貧困戶精準幫扶,不管是基礎設施完善還是產業培育或者公共服務提升,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全鄉脫貧規劃,形成一個全盤的、務實的、具體的工作計劃。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加大土地流轉,使用好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培育現代農牧業模式,引進龍頭企業,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把資金和項目用到刀刃上,發揮效益最大化,真正幫助困難群眾脫貧。同時,要切實擔負起直接管理責任,加大對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管理,經常了解駐村工作情況、廉潔自律表現等情況。
壘實基層組織堡壘墻。進一步加強黨員的培訓、教育,培養鍛煉出有帶領老百姓致富能力,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的能力的好干部。充分發揮黨組織先鋒模范作用,在脫貧攻堅戰中模范帶頭,用足用活真正讓農牧業發展、農牧民致富、農牧區面貌發生變化的各種強農惠農政策,找準路子,加快發展的步伐,成為農村攻堅拔寨的致富帶頭人。同時,要以開展學習教育為契機,認真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等制度,深化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切實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堅強戰斗堡壘。
用好第一書記領路人。選派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的扶貧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大力宣傳黨的扶貧開發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做到家喻戶曉,路人皆知,深入推動政策落實,解決宣傳政策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各扶貧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嚴格按照個人申請、民主評議、公示公告、鄉鎮審核、縣級備案的程序和環節進行識別,進一步提高精準度,評選結果要得到群眾認可,評選程序要經得起檢驗。并根據"八個一批"和"十個行業",對貧困村、貧困戶進行認真分析研判,因戶因人施策,對癥下藥,拿出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和幫扶計劃,幫助選準發展路子,培育農民合作社,增加村集體收入,增強“造血”功能。
脫貧攻堅工作心得體會【篇二】
201x年,讓人回味、讓人難忘,主因是脫貧攻堅第一年,為確保脫貧攻堅首戰告捷,大家在曲折和反復中前行,不敢懈怠、全力以赴,是辛苦的一年,最有意義的一年。除了做規劃、填報表、宣政策、促進度以外,還要面對貧困戶與非貧困、干部與群眾的矛盾。有惱騷、有抱怨,更多的是理性思考,力爭理順一些思路、固化一些方法,確保來年工作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找準自身定位,發揮統籌協調作用
在當好“八大員”切實做好“九件事”基礎之上,作為第一書記需要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方針路線,把握政治導向,還須在基層定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有的放矢開展自己的工作。首先在基層黨委政府領導下開展工作,接受基層黨委政府監督管理,與基層政府建立好融洽關系,再次與村兩委一班人協同作戰,選準自己的位置,處理好村班子人員的關系。我們來村進行幫扶指導,還要顧忌村民對村主要干部的感受和看法,化解不利因素,平衡各方的力量,不與村主要干部搶風頭,清清爽爽做人、兢兢業業做事,達到幫辦不包辦、補臺不拆臺,爭做錦上添花之效果。
強化素質培養,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君欲事其事、必利其器”,作為選派單位的幫扶代表,第一書記的能力和素質至關重要,不但基層工作經歷豐富還要年輕同志,才能更好的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當然還可以在實踐中去學習、在基層中去鍛煉,練就成熟的品質、過硬的服務能力。第一書記的專業知識、扶貧政策、理論素養是通過培訓才能得以提升,在各個部門(行業)組織培訓的基礎上,繼續深化第一書記在駐村幫扶、扶貧幫扶、政策導向的培訓至關重要,只有時常處于學習狀態,潛心研習、不驕不躁,才能提升認知水平、思想境界,通過在基層的歷練,最終成為一名踐行服務基層的合格人才,成為脫貧攻堅工作的中堅力量。
夯實基層組織建設,培養后備人才
上級的惠民政策是否落實到位,基層干部是執行者,基層組織是黨的執政根基,是政策落地的關鍵。隨著政治環境改變,新常態的形成,基層干部的文化水平、能力素質、務實擔當亟待加強,沒有基層班子隊伍的建設,就沒有政策的有效執行,村民的利益落地更無從談起,只有建設好一支能貫徹落實政策的隊伍、培養切實為民服務情懷,適應新常態的基層干部,扶貧工作才不會拖后腿,扶貧成效才會明顯。通過制定并完善《村級后備干部三年發展計劃》、《提升基層干部服務能力方案》,吸引創新創業人士到班子中來,講清基層干部發展空間及政策優勢,強化新鮮血液的儲備,培養年輕后備干部,優化隊伍建設,建強基層組織,打造一支永不撤離的扶貧隊伍,確保黨在基層的堅強堡壘作用。
切實為民服務,打通村民“最后一公里”
推行“為民服務代理制”代辦服務,堅持便民利民原則。讓“等群眾上門”變成“送服務上門”,“群眾跑”變成“干部跑”、“多次辦”為“一次辦”, 傾力解決村民“辦事難、難辦事”問題。鼓勵村社干部主動前往幫助困難戶家書寫申請、代理辦理生豬理賠、小額信貸、門診報費事宜,詢問村民存在的問題和需要幫助的事宜,隨著服務工作的推進,跟蹤落實為民代辦服務,完善相關機制,培養基層干部的為民服務情懷,形成良好的為民幫民氛圍。
很多時候,村民希望被關注,小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或者關心。比如,村里土地占用事宜,一直沒有能解決,剛去的時候村民鬧得不可開交,通過多次調查、給予解釋、相互溝通,他們的怨氣消了,相反,能站在我們的立場思考問題!借助農村電商平臺,幫助村民銷售多余的農產品,解決農村土特產品難銷售,實現村民農特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重要的是能幫助村民在網上購買的產品。
抓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要想致富首先修路”,體現了基礎條件的至關重要性。老百姓關心的是道路、安全飲水、病塘整治、電力改造,只有做了讓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能讓人信服,也是最能體驗到的明顯效果。對標“雙七有”,村內的許多建設項目,幾年努力皆是徒勞奔波,如今通過政策傾斜和幫扶單位的協調,全村的生產生活用水得到了徹底的改善,電力、道路、衛生室、文化室基礎設施全面升級改造,村通“寬帶網絡和廣播電視”已經實現全覆蓋,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切實讓無房屋、危舊房戶住上了安全的好房子,以“敢叫日月換天地”的氣勢,抓村內環境建設。
多方創新創造,拓展發展新路徑
在“引進來”時更注重“走出去”,積極帶領本村黨員干部、群眾代表走進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拓展村民的視野,激發創新創造的動力,借助產業發展資金,科學規劃本村增收產業,積極做大傳統產業、大膽引進特色產業。只有村民觀念變化,產業才能引進,村民增收才有希望,村民的日子才會好起來,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積極盤活村內的撂荒土地,鼓勵村民流轉租賃村內的集體資產,開發挖掘本村固有資源,激活村內的集體經濟,整理聯合相關領域的資產管理公司、農業農頭企業,探索長效、科學的利益機制,確保集體經濟增收。
借助訂單農業,成立農業合作社,采用“村委、龍頭企業領辦”模式,創新啟動村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提升基層黨員干部的能力素質,開展無職黨員定崗定責活動和黨員志愿參加服務活動;通過建立村級微信公眾號、微信交流群、QQ群、手機短信等方式,加強與在外務工人員及黨員的溝通聯系。
提升治理水平,建設美麗新村
發揮村公示欄、閱覽室、遠程教育暨農民夜校平臺作用,改變村民的觀念和習慣,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四好新村、環境優美村、法制新村”建設中來。積極探索依法治村新機制、新模式,推行法治新村建設,設立學法講堂,成立“和為貴”調解室,邀請司法、人社、紀律檢查等部門進行法治宣講,提升村民的法制意識,強化道理內化約束力,引導村民集中學法、嚴格守法、遇事用法好習慣;堅持以“黨建帶黨風,黨風樹民風,民風促村風”發展思路,內抓黨員干部戰斗力,外樹干部形象,建設良好的村風民風環境;制定村基層組織服務能力和村級治理水平相關制度,適時進院壩入農家進行宣講,定期開展村民文藝表演活動,鼓勵村民借書閱覽,培養村民的好習慣、好風氣,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