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永遠是進行時,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正人先正己,要更加深入地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手電筒不能只照前方,懲處利劍不能只顧前面,還得嚴防“燈下黑”、加強自身建設,打鐵必須要自身硬。以下是關于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打鐵還需自身硬》觀看心得體會。
《打鐵還需自身硬》觀看心得體會1:
中國共產黨中央*同志在講到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對黨的責任、黨的建設這一問題時用到了“打鐵還需自身硬”這一俗語。話語語重心長、發人深省、令人深思。坦白的講現階段黨內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我們黨有從不回避問題和矛盾的優良傳統。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保持清醒頭腦的體現。一個政黨的發展壯大總有一個發生、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就是在不斷發現自身問題,不斷解決問題中不斷發展壯大,才有了中國今天繁榮發展的新局面。“打鐵還需自身硬”是擯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身體力行。新一屆黨的最高領導集體面對全國人民,用人民熟悉的語言,把自己擺在了為人民服務的位置,充分體現了黨的公仆精神。“打鐵還需自身硬”透露出一種更加務實的工作態度。黨所從事的事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都要求黨自身必須堅強、堅硬,才能應對各種挑戰和困難,才能實現黨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硬對硬”“實打實”,實實在在進行黨的建設,夯實根基才能做出人民滿意的工作,受到人民擁護,才能把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打鐵還需自身硬”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堅持和發展。我們都知道,要與百姓走得近,就得堅持走群眾路線。這樣才能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民生疾苦,了解社會真相;才能推動社會發展,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以毛澤東、鄧小平等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群眾性語言比比皆是,在人民心中絲毫不減領袖風范,反而具有無窮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我們應該大力弘揚這種以人民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
《打鐵還需自身硬》觀看心得體會2:
1月3日晚,中紀委宣傳部聯手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反腐大片《打鐵還需自身硬》與全國觀眾見面。這是繼10月第一季反腐大片《永遠在路上》獲得極佳傳播效果之后,中紀委推出的又一反腐力作。朱明國、金道銘、魏健等10余名嚴重違紀違法的紀檢監察干部現身說法,剖析自己違紀違法行為和思想蛻變過程。
紀委都是監督別人的,誰來監督紀委?這個問題,王岐山曾經多次提到,所以又被稱為“岐山之問。”反腐大片第二季,聚焦于紀檢監察系統內部的“老虎”,一方面有很強的警示和教育意義,另一方面也宣示了紀檢監察系統絕不護短的決心。“打鐵還需自身硬”,紀檢監察機關在高壓反腐的同時,自己不能被蛀蟲腐蝕,以至于形成“燈下黑”,自身出現問題。紀檢監察系統的黨員干部,還要有勇于擔當的精神,忠誠于黨和人民,打造一只反腐鐵軍,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作出更大的貢獻。在制度化反腐進入縱深發展,國家監察體制進入實施階段的今天,推出反腐大片第二季,目的正是要提醒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制度反腐固然重要,但制度是由人來運作的,個人的廉潔意識對于制度改革的成敗,同樣至關重要。
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體現著反腐敗斗爭“步步為營”的扎實方略。不敢腐,是拍蠅打虎后產生的強烈震懾;不能腐,是機制與監管健全后的無法“伸手”;不想腐,是理想信念根植于心后的自律堅守。無論是《永遠在路上》,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其中“落馬主角”的境遇和現身說法,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與心理沖擊,將會產生不敢腐的強大震懾。那些曾經的高級干部被嚴肅處理,表明制度與監管的籬笆已然扎緊,不能腐的新常態正在形成。但也要指出,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仍須持續加力,實現不想腐離不開“永遠在路上”的持之以恒。嚴重違紀違法的紀檢監察干部受到黨紀國法的嚴肅處理,擊碎了“燈下黑”的幻想,印證了反腐敗斗爭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
《打鐵還需自身硬》觀看心得體會3:
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于1月3日到5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每晚8點首播,新聞頻道每晚9點30分重播。
四個月內,中央紀委推出兩部反腐專題片。繼《永遠在路上》之后,新年首個工作日,再現反腐大片《打鐵還需自身硬》,意義非同尋常。與之前《永遠在路上》重在全面講述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行動和成效,《打鐵還需自身硬》重在講述十八大以來紀委系統是怎么加強自身建設、完善內控機制,防止“燈下黑”、“清理門戶”的,旨在回應黨內關切和人民群眾期盼,表明了紀委“權力自潔”的公正態度,體現了紀委“打鐵自身硬、永遠在路上”的清醒和韌勁,彰顯了紀委加強自我監督、以擔當詮釋忠誠的態度和決心。
只有自身正氣,正人才有底氣。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作為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承擔著維護黨章、黨規、黨紀的重要職責。如何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是全社會都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紀委必須回答解決好的重大課題。因為現實告訴我們,在反腐敗斗爭依然嚴峻復雜的形勢下,紀檢監察系統也非凈土,面臨同樣嚴峻復雜的形勢。特別是少數紀檢監察干部沒能經受住腐蝕與反腐蝕的考驗,由執紀監督者蛻變為腐敗分子,更是敲響了警鐘。就從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所列舉的一個個落馬的紀檢干部的鮮活案例看,大多以中央紀委機關的案例為主,多數都是中央紀委機關被查處的干部,比如中央紀委第四紀檢監察室原主任魏健、中央紀委第九紀檢監察室原副主任明玉清,等等。此外,還有地方紀檢監察系統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廣東省政協原主席、紀委原書記朱明國案,山西省紀委原書記金道銘案,等等。
何以由執紀監督者蛻變為腐敗分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監督者自認為進了紀委就進了保險箱、平安地,在這種情形下,無形中放松了自我的要求,其結果出事也是必然。誠如,中央紀委第四紀檢監察室原主任,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央紀委機關首個被調查的廳局級領導干部魏健所說,后期我也不是沒想過有危險的,只是那時候麻木了,再一個也是覺得,中紀委這地方,誰查中紀委啊?真是這種心態在里邊。鮮活的事實告訴我們,紀委絕非天然的“保險箱”,紀檢系統的干部也絕非擁有天生的免疫力,重視加強紀檢系統自身建設至關重要。
古語云:治人者必先自治,責人者必先自責,成人者必須自成。“各級紀委也要解決好‘燈下黑’的問題,自覺遵守黨紀國法,你們是查人家的,誰查你們呢?這個問題也要探索解決。”多次給紀檢監察干部提出這樣的問題。其字里行間旨在告誡我們:監督權作為一種公共權力,理應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督。一句話,執紀者必須受到更嚴格的紀律要求,監督者必須受監督。只有以“零容忍”態度堅決清理門戶,杜絕“燈下黑”,嚴肅查處系統內部的害群之馬,紀委才能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提振人們對黨的信心,打贏全面從嚴治黨這場持久戰。
“打鐵還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監督。”*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多次強調,我們這支隊伍自身要是偏出一寸,紀檢監察事業就可能偏出一丈。紀檢監察機關作為黨和政府的執紀機關、監督機關,在監督別人的同時自然也要加強對自己的監督,這不僅是保證這支隊伍的純潔性和戰斗力的客觀需要,而且也是保證權威性和公信力,讓監督執紀問責真正發揮威懾力,進而更加有效遏制腐敗蔓延勢頭的必然要求。反之,就會如所告誡的,作為紀檢干部如果缺乏自覺性,就不能做反腐斗士的表率,就會喪失抓好反腐工作的主動權,進而影響到黨風廉政和反腐斗爭的大局。
紀檢監察機關肩負著維護黨紀政紀、推進反腐敗斗爭的重要職責,承載著黨的重托和人民群眾的期望,其自身能否過硬,直接關系到反腐倡廉建設的成效,直接影響到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透過專題片,我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紀委系統打造過硬隊伍的堅強決心和高度自信。有理由相信,只要廣大紀檢干部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始終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重,始終以反腐倡廉建設為念,用強烈的使命擔當和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就一定能夠以自我的純潔凈化肩負起、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而神圣的使命,讓黨放心、人民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