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嘉應學院最好的專業名單
2024年嘉應學院最好的專業名單及排名為化學、地理信息科學、體育教育、漢語言文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小學教育、生物科學、軟件工程、臨床醫學等。
序號 | 專業名稱 | 等級 | 年度 |
1 | 化學 | 省級 | 2019 |
2 | 地理信息科學 | 省級 | 2019 |
3 | 體育教育 | 省級 | 2020 |
4 | 漢語言文學 | 省級 | 2020 |
5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省級 | 2020 |
6 | 物理學 | 省級 | 2020 |
7 | 小學教育 | 省級 | 2021 |
8 | 生物科學 | 省級 | 2021 |
9 | 軟件工程 | 省級 | 2021 |
10 | 臨床醫學 | 省級 | 2021 |
二、嘉應學院專業排名
專業檔次 | 全國排名 | 專業名稱 | 星級排名 | 辦學層次 |
A+ | 9 | 化學 | 6★ | 中國頂尖應用型專業 |
A+ | 3 | 地理信息科學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A | 7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A | 18 | 體育教育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A | 55 | 漢語言文學 | 5★ | 中國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27 | 生物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32 | 商務英語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35 | 臨床醫學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39 | 物理學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57 | 思想政治教育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67 | 自動化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69 | 通信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72 | 小學教育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79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87 | 軟件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應用型專業 |
B+ | 10 | 運動訓練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17 | 資產評估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21 | 環境科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33 | 舞蹈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34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35 | 園林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40 | 醫學檢驗技術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54 | 生物科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54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58 | 環境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66 | 建筑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79 | 美術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82 | 網絡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135 | 物聯網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159 | 土木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185 | 電子信息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B+ | 251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3★ | 中國區域一流應用型專業 |
三、嘉應學院是雙一流大學嗎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雙一流大學名單可知:嘉應學院不是雙一流大學。雙一流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要國家戰略,有利于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四、嘉應學院怎么樣好不好
嘉應學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師范教育歷史的廣東省屬全日制公辦本科高校,學校前身是創辦于1913年的梅縣縣立女子師范學校(梅州在清朝時稱嘉應州,嘉應學院由此得名),至今已有109年的辦學歷史,經歷了65年的中專教育、22年的大專教育,2000年升格為本科院校,2004年新增為廣東省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6年以“良好”等級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7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2018年被列為廣東省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建設高校;2021年辦學體制由“省市共建”調整為“省屬本科高校”,獲批廣東省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設立了廣東省博士工作站,與中山大學共建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是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廣東、面向全國、放眼國際”辦學宗旨,打造“植根僑鄉,弘揚客家文化”辦學特色,培養了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學校作為廣東省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單位,秉承“勤儉誠信、立己樹人”校訓,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招生形勢逐年向好,生源質量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逐年提高,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學校以傳揚文化為使命,在文化傳承中打造發展特色。依托“蘇區精神(廣東)研究中心”“廣東省原中央蘇區研究中心”,構建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主題社會實踐和網絡教學“四位一體”的紅色文化育人體系;開展了大量地方黨政部門干部的培訓工作,為傳承紅色基因,挖掘紅色資源作出積極貢獻。
學校正搶抓國家加快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和廣東省加快破解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廣東省實施新一輪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中山大學“組團式”幫扶學校等重大機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學校“十四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目標規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內涵建設為核心,以“申碩”為重點,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努力為建設成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接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