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上海理工大學招生網和重慶招生考試院公布的錄取數據,重慶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績在511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36814名左右,才可以考上上海理工大學,不過每年上海理工大學在重慶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的分數也不會相同。
一、重慶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上海理工大學
1、重慶高考2022年考生上上海理工大學的物理最低分需要52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2073名;
2、重慶高考2021年考生上上海理工大學的物理最低分需要59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986名;
3、重慶高考2020年考生上上海理工大學(中外合作)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1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6814名;
4、重慶高考2020年考生上上海理工大學的理科最低分需要56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5556名;
二、上海理工大學在重慶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上海理工大學在重慶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重慶 | 物理 | - | 本科 | 522 | 32073 | 市政府 |
2、2021年上海理工大學在重慶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重慶 | 物理 | - | 本科 | 594 | 16986 | 市政府 |
3、2020年上海理工大學在重慶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重慶 | 理科 | - | 本一 | 511 | 36814 | 市政府 |
2020 | 重慶 | 理科 | - | 本一 | 567 | 15556 | 市政府 |
滑檔和退檔的區別
1、滑檔的意思
所謂的滑檔,指的便是考生在報考心儀的院校后,由于分數與學校要求相差太多,以至于學校沒有辦法對該考生進行調檔。如此一來,考生便會被下一志愿的學校調檔,可如果分數依舊很低,無法滿足報考專業條件,那么他便會繼續被下一學校選擇。
這樣的情形并叫做滑檔,如果學生分數實在太差,所報考的院校全部滑檔,那么便無法再報考同批次的院校,只能另做選擇。
2、退檔的意思
一般來說,當學生填報相關志愿過后,所填報的院校便會調取該考生的檔案。如果院校在調取檔案后發現,考生報考的專業分數要求比較高,分數不滿足專業要求,那么學校便會選擇退檔處理。
除非學生在報考時選擇了服從調劑,那么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分數做出規劃調整,將學生安排到相應的專業之中。否則的話,學生就只能被報考院校退檔。而退檔之后,他們便不能再報考同批次的院校。
智能志愿填報網站-高考助手網志愿
高考助手網志愿擁有自己的開發團隊,實時為數據更新和技術做工作,區別于市面上其他的產品外包式的開發,一旦有數據更新或者網站使用問題不能及時進行處理。高考助手網志愿網站包含教育部公布的所有大學的信息和1800多種本專科專業信息,以及我國職業分類大典內1838種職業信息。
高考助手網志愿除提供各類報考功能外,還可以在輸入高考分數后,自動測算在本省的位次,通過極差函數圖標的方式展示給用戶,同時標注了該分數在本省的排名百分比,便于同學和家長更清晰的認知自己的所屬排名。
高考助手網志愿符合考生所在省份填報規則的模擬填報系統,讓預熱填報更加方便和精準。高考助手網志愿防撞車功能實時監控各院校備選情況,讓填報更放心,讓考生與喜愛的大學更近一步。
高考志愿填報注意事項
選擇高考志愿時,需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要想學有所成,最好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不然學起都沒有意思,也容易荒廢學習。
很多學子在選擇高考志愿時,還必須要考慮這個專業的未來前景,是否好就業,是否是熱門,未來是否有市場等等,只有把這些問題進行綜合考慮后,才有可能選出最合適的專業。
考生在選擇高考志愿時,也必須要考慮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哦,畢竟大家都希望在學成后,能有一份好的工作,所有填報高考志愿時還是要綜合考慮未來的就業意愿。
三、上海理工大學學校介紹
上海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工學為主,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上海市屬重點應用研究型大學。2018年,學校成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 學校的辦學文脈可追溯到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和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工學堂。1906年,美國基督教南北浸會在上海浦江之濱創建滬江大學。1928年,劉湛恩擔任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學校全面納入中國國民教育體系。新中國成立后,滬江大學相關系科調整至華東各大學校,同時在滬江大學校址創辦上海工業學校,后更名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1959年)、上海機械學院(1960—1994年)、華東工業大學(1994—1996年)。1907年,德國醫生寶隆博士開設德文醫學堂,1912年增設工學堂。1922年,中法政府在德文醫工學堂的原址上合辦中法國立工學院。抗戰勝利后,與由重慶遷滬的國立高級機器職業學校合并,成立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改制為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后更名為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983—1996年)。1996年,華東工業大學和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上海理工大學。1998年,學校由國家機械工業部劃歸上海市管理。2003年,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2015年劃出組建上海健康醫學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巍巍學府,滄桑百年,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孕育了一大批愛國青年和志士仁人,滋養了一大批學術精英、工程專家和社會翹楚,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十余萬優秀專業人才,享有中國“制造業黃埔軍校”的美譽。學校在融合傳承創新中凝練形成“信義勤愛,思學志遠”的校訓精神,激勵*的上理人守正出新,砥礪奮進。 學校占地面積近千畝。下設17個學院(部),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9000余人。在校教職工2900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含雙聘),國家級人才75人次,省部級人才189人次,高級職稱教師859人,博士生導師260人。 學校長期依托、服務和引領行業產業發展,是裝備制造、醫療器械、出版印刷行業骨干高校。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長期居于國內領先地位,在醫療器械和出版印刷兩大領域具有深厚的行業基礎。近年來,學校學科布局不斷優化,現有60個本科專業,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2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擁有19個國家級教學平臺和51個省部級平臺,7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和34個省部級平臺。工程學、材料科學和化學三個學科穩居ESI全球前1%行列。學校主動對接國家和上海戰略需要,以未來光學、智能制造、醫療器械與康復工程3大國際實驗室和系統管理1個特色平臺為載體,建設光學工程、系統科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5大一流學科和管理科學高原學科,并持續支持各支撐學科發展,加快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 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揚依托行業、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傳統,培養“工程型、創新性、國際化”高素質人才。學校持續貫徹“對接行業,改造專業,引導就業”的理念,本科教育強調“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學科、重創新、貼行業”。學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學校是國內最早開辦國際合作辦學的高校之一,在校留學生近千人,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愛爾蘭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建有中英國際學院和中德國際學院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學校始終堅持協同發展的辦學戰略。與南京工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江蘇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共建“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聯盟”;與上海公共外交協會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電纜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電動工具研究所、上海工業鍋爐研究所、上海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機械工業共性技術上海研究院”和“機械工業上海研究生院”;與商飛、華為、上海電氣、光明食品(集團)、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中科院上海分院、核八所等企事業單位開展全面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學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分布在長三角區域的近30個科技轉移工作站,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與楊浦區合作推進環上理創新街區發展。 在新的起點上,學校將緊扣時代脈搏,全面貫徹落實校第八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力爭早日把學校建設成為引領產業技術進步的創新型大學,進而建設成為特色顯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學。 (數據截止到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