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母親,她叫李曉寧,是陜西省銅川市煤礦技工學校的教師。
李曉寧28歲時有了兒子蔣凱,她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了憧憬。
誰料,蔣凱出生僅僅六天就得了“新生兒肺炎”,在中醫院的急診室里搶救了三天才轉危為安。此后的打擊更是猝不及防:第20天,孩子的右腿不會動了,醫院的診斷結果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9個月時,只會吃奶、睡覺,脖子軟兮兮地根本不能抬頭,專家會診的結論竟然是“腦癱”。
面對無法想象的苦難,李曉寧表現出一個母親所能表現出的所有堅強。由于工資有限,李曉寧陪著蔣凱在西安治療期間,租住一張簡陋的床,吃自帶的干饃。有一次她患了重感冒,卻舍不得花錢治療,以至于照料孩子的時候昏倒在病房里。經過醫生的努力,幾個療程過后,孩子會抬頭也會笑了。一歲半時,孩子又會坐了,這使李曉寧的信心進一步增強。為了配合治療,她讀了不少醫學和營養學的書。除了在飲食上精心調理,還向銅川中醫院的大夫學習《推拿學》。堅持每天為孩子做睡前的推、拿、捏、提、揉。不久,孩子會叫爸爸媽媽了。兩周歲時,又能扶著東西站立了。兩歲半時,孩子居然可以獨立行走?粗Y凱蹣跚邁步的樣子,她和丈夫欣喜若狂。
轉眼之間,蔣凱5歲半了,為了讓他健康地成長,李曉寧把他送進了幼兒園。別的孩子吃飯午休都在幼兒園里,但是蔣凱因生活不能自理,只有靠媽媽一日四次地來回接送。寒來暑往,風雨無阻,誰也不知道她為孩子吃了多少苦。
不久,6歲半的蔣凱上了學前班。為了讓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李曉寧經常和孩子的老師溝通,幫助蔣凱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當孩子把雙優的試卷拿回家時,李曉寧和丈夫激動地抱起兒子說:“兒子就是好樣的。"
在辛勤撫養蔣凱的日日夜夜里,李曉寧的工作一點也沒耽誤:作為代課老師,她在撫養病兒時依然肩負每周二三十節課的教學重任。她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還靠自學取得了本科學歷,1999年又在本校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在偉大母愛的作用下,蔣凱的身體不斷康復,智力得到很好的開發,高尚的人生觀和自信心也得到健康培育,生命的奇跡終于被創造出來。他不僅各門功課都很優秀,而且在文史方面也表現出特殊的天賦。
雖然說蔣凱康復了,但與健康的同齡孩子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動作準確性差,身體的協調性和手的靈活性差,怎么辦?李曉寧告訴孩子,要有毅力,用心去做,就能夠做好。英語的發音不準,她就讓孩子摸著自己的喉嚨,慢慢地學,刻苦地練。孩子的手指有些僵硬,寫起字來有些吃力,特別是畫圖。蔣凱感到苦惱時,又是媽媽在鼓勵他:“只要你有毅力,你就能畫好!”孩子字寫得不規范,也很慢,李曉寧就專門訓練他。他平衡性差,她就給孩子買來了溜冰鞋,他的動作雖不正確,但終究離開了李曉寧的手,獨自會滑行了。李曉寧說,在這些運動中具體學會了什么,已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一種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精神。孩子康復之路,就是孩子成長的路。
李曉寧13年如一日的育兒經歷是一曲樸實無華卻感人至深的母愛之歌,正是她這種鍥而不舍、永不言棄的精神感動了周圍的人、感動了煤城銅川成千上萬的母親。在中國首屆百名優秀母親評比活動之中,她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