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孝心少年事跡材料一
姓名:王彬
性別:男
所屬地區:江蘇淮安
簡介:王彬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他和姐姐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姐姐和奶奶的身體都不太好,全家21畝地就只能靠爺爺一個人種了。有時候看見爺爺在辛苦的播種,王彬就想,怎么才能讓爺爺播種又方便又快捷。
【孝心故事】
王彬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他和姐姐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姐姐和奶奶的身體都不太好,全家21畝地就只能靠爺爺一個人種了。王彬告訴我們,其實,家里原本有一臺農機具的,但只有爸爸會用。爸爸進城打工后,這臺農機具就閑置在家了。
有時候看見爺爺在辛苦的播種,王彬就想,怎么才能讓爺爺播種又方便又快捷。
為了這個想法,王彬沒少費心思。摸清楚機械播種的原理后,他試著開始在紙上畫自己的設計圖,一次次地畫,再一遍遍地改。經過8個多月的修改,播種機的圖紙終于畫出來了。
圖紙畫好了,王彬翻出了小時候玩過的破舊自行車和滑板車,但如何把這些零部件組接到一起?他拿著自己的設計圖紙又找到了老師。
在老師的幫助下,王彬自己動手切割、組裝,用6個月的時間,終于把20多個零件組接到了一起。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王彬終于把這臺自己研制的手推式播種機送給了爺爺。
爺爺表示確實不錯,拿到地里面一試驗,比人工播種的要減輕不少負擔。王彬做的時候是瞞著爺爺的,想給他一個驚喜。當時問爺爺的時候,爺爺說挺好用的,心里面就有一點自豪感。
可是,慢慢地王彬發現,爺爺播種時,又扛起了自己的老農具,手推播種機閑置在一邊。在王彬的再三追問下,爺爺終于說出了實情。
爺爺說,那個播種器小種量還行,窟窿眼小,只能下小種量,地軟的時候行,土質過硬,板結也不行,所以一直沒有告訴他,害怕傷害孫子自尊心。
雖然心里有點失落,但王彬并沒有氣餒,他想利用今年暑假的時間,把手推播種機改進成電動播種機,讓爺爺種地時多省點勁兒,少流點汗。
為了這個想法,王彬一有空就擺弄著這些機器人的零件,去年,他在江蘇省仿生機器人創意大賽上,獲得了綜合一等獎和創意一等獎。
最美孝心少年事跡材料二
姓名:李家幫
性別:男
所屬地區:河南南陽
簡介:李家幫是一個被收養來的孩子,在他的三口之家里,奶奶眼睛失明,爸爸無法行走,小小年紀的李家幫就成了家里的“當家人”。
【孝心故事】
先讓我們到河南去認識一位12歲的男孩李家幫。李家幫是一個被收養來的孩子,在他的三口之家里,奶奶眼睛失明,爸爸無法行走,小小年紀的李家幫就成了家里的“當家人”。
李家幫:嘿嘿,好,這算是一根了。
這個正在砍竹子的男孩子就是李家幫,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家幫就砍下了十多根竹子。在這崎嶇的山路上,一般人走起路來都要費些勁,但李家幫卻能扛著竹子輕車熟路地下山。
記者:你估摸著得有多少斤?
李家幫:應該跟我體重差那么一點兒吧。
記者:你多重?
李家幫:75斤。
下山的路上,他渴了就在這里喝口水。家幫今天上山砍的竹子,是為了給地里的豆角搭架子。
記者:他從多大開始干這些?
李家幫爸爸李富軍:那年八歲,我說你干不了。李家幫說你們要能干的活,你給我一說,一指導我都會,沒有人學不會的東西。
李家幫說,干這些活都是逼出來的,爸爸得了股骨頭壞死,行動不便,奶奶眼睛又看不見,家里的活兒只能自己干。家幫在八歲那年,到山下的寄宿學校上學,上十天課,可以休息四天。這四天對家幫來說,可得爭分奪秒的來干。
李家幫:這么大一個家庭,整天都有可多事兒,在等著我去干了,如果不干的話,就不能維持這個家庭了。
砍柴,是家幫每周都必須要做的,在這山上砍柴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家幫有的是辦法把這些枯樹運下山。
李家幫:背著不是不好背,這下坡路比較滑,容易摔倒非常危險。
雖然每天很辛苦,但家幫全部的心思都放在這個家里。去年年初,家里拿到政府給的3萬元危房改造補助款,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原來木頭結構的房子重新翻蓋成現在的磚房,屋里屋外被小家幫收拾的干干凈凈,他說這樣才算個家。其實,在這個三口之家里,有一層大家都不愿意捅破的“窗戶紙”。
李家幫:我實際是被收養了。
記者:你怎么知道的?
李家幫:都是我很小的時候,叔叔阿姨告訴我了。
雖說家幫心里明白自己跟奶奶和爸爸沒有血緣關系,但他們養育了自己,自己就是他們親生的。
李家幫爸爸李富軍:別人問他 (親生父母和養父)誰親,娃咋回答說,生身父母沒有養身父母親,我眼淚都出來了。
在采訪中我們發現,其實家幫心里也特別羨慕別的孩子,回到家后能盡情地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