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融扶貧模式在國家扶貧開發及促進農村貧困落后地區發展中發揮著越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小編收集的領導班子脫貧攻堅專題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領導班子脫貧攻堅專題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1】
結合農業銀行的實踐,清晰地把握金融扶貧的內在邏輯,找準金融扶貧的著力點和有效的扶貧模式,對做好新時期金融扶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金融扶貧:社會扶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貧困地區發展基礎薄弱、資本稀缺,金融憑借其特有的功能,在脫貧攻堅中大有可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一)金融的資源聚合效應,可以聚集和統籌貧困地區小額分散資金,集中力量辦扶貧。扶貧攻堅資金需求巨大,根據國務院扶貧辦估算,在“十三五”期間,貧困戶發展生產、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資金需求高達2萬多億元。金融可以通過儲蓄、債券、股權投資、理財、基金等多種工具和手段,把分散在貧困地區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和各類主體的資金聚合起來,為貧困地區發展提供大量的資金來源。同時,金融的資源聚合效應,還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長短期資金的組合。在保持流動性的前提下,金融機構可以充分利用貧困地區的短期小額資金,滿足長期大額資金需求。比如貧困地區的建設性貸款需求、長期生產性貸款需求等。二是跨期資金的互換。金融可以通過扶貧項目過橋貸款、扶貧項目收益權抵押貸款等方式,將貧困地區未來的收入提前至當期使用。三是實物資源與貨幣資本的轉化。金融通過農村“三權”抵押等方式,使得農村實物資源變資產、形成資本。四是跨區域資金的調劑。金融還可以實現資金在不同區域間的統籌使用。
(二)金融的資源配置效應,可以優化產業資本在貧困地區的配置結構,有效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貧困地區大多具有稀缺且不可復制的資源稟賦優勢。如大別山片區,安徽、河南、湖北一直是我國勞務輸出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片區生物物種多樣,擁有茶葉、板栗、核桃、中藥材等多種特色產業;同時,片區內旅游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再如羅霄山片區橫跨江西、湖南兩省,紅色土壤分布廣泛,光熱充沛,發展柑橘、油茶、毛竹等特色農林產業條件優越。但受資金、技術等制約,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緩慢、層次較低,資源優勢尚未充分發揮。通過金融參與,精心篩選項目和客戶,可以有效引導資金流入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加速產業資本的循環積累和技術升級,打破貧困地區低水平發展陷阱,擴大生產可能性邊界,提高供給質量和經濟均衡增長水平。
(三)金融的乘數杠桿效應,可以撬動更多資金流向貧困地區,充分放大財政資金的扶貧功效。由于公共品的溢出效應,除了發揮市場在貧困地區的資源配置功能外,政府財政扶持必不可少。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各級財政通過多種渠道投入貧困地區的專項扶貧資金快速增長。據統計,僅,各級財政投入的扶貧資金總量達1400多億元。通過金融參與,設計合適的產品和恰當的運作方式,可以撬動數倍于財政投入的資金進入貧困地區,大大提高這批資金的使用效果。比如農業銀行2012年起與甘肅省財政廳聯合創新推出的“雙聯貸”。農行按照財政擔保金的8倍安排專項貸款規模,到2015年末,累計投放貸款225億元,覆蓋全省58個貧困縣、975個鄉鎮、1.3萬個行政村,支持農戶32.5萬戶。又如2013年我們與內蒙古扶貧辦聯合創新推出的“強農貸、富農貸”。農行按照政府專項風險補償資金的10倍,安排貸款規模,到2015年末,累計投放貸款167億元,覆蓋全區57個貧困旗(縣),415個鄉鎮(蘇木),4385個行政村(嘎查),支持了21.2萬戶貧困農牧民,118戶扶貧龍頭企業。
(四)金融的風險轉化效應,可以有效轉移和化解貧困地區各類風險,幫助貧困地區穩定脫貧。貧困地區產業天然的弱質性,客戶信息的不對稱性以及金融生態的脆弱性,決定了扶貧開發工作的反復性和艱難性。金融參與,一方面,通過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方法和工具,有效轉移和化解貧困地區面臨的多重客觀風險,避免因災致貧或因災返貧。比如,通過農業保險、人身險等轉移自然風險和重大疾病風險;通過農產品期貨、遠期結售匯等套期保值工具,規避農產品的價格風險和匯率風險,避免增產不增收。另一方面,通過抵押擔保、彈性利率設置等方式,增強貧困地區客戶履約守信的激勵約束,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下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主觀風險,優化農村金融生態,引導資金穩定流入貧困地區。此外,還通過金融同業之間的合作,如銀行與保險、保險與再保險等合作,形成風險分散與共擔機制。
二、金融扶貧:要緊盯“貧根”,精準發力
貧困地區之“貧”,主要貧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貧在地區產業發展上,貧在建檔立卡貧困戶上,貧在普惠金融服務上。金融扶貧要緊緊把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針對這些貧根,精準發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精準扶貧的效果。
(一)要突出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耙敫,先修路”;A設施短板是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金融扶貧首先要突出支持貧困地區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改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條件和投資環境。一是支持貧困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標準化農田建設、重大水利工程,新型節水灌溉技術和旱作農業技術項目,夯實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二是支持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交通、電力、通訊等重大項目,打開貧困地區的封閉市場,暢通貧困地區與外界的聯系。三是支持貧困地區的民生工程。突出支持貧困地區的重點醫院、重點學校、農村危房改造、垃圾和污水治理工程以及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等,改善貧困地區人居環境。到2015年末,農業銀行在832個扶貧重點縣的基礎設施貸款余額達2104億元,比2011年初增加1168.5億元,年均增長17.6%;
(二)要堅持走產業扶貧的路子。我國扶貧攻堅的歷史證明,產業發展具有帶動力強,輻射面廣,成長性、穩定性好等特點,產業扶貧是最有效的減貧手段。汪洋副總理5月23日在全國產業精準扶貧會議上指出,“產業是發展的根基,也是脫貧的主要依托”。金融扶貧必須以支持貧困地區產業加快發展為根本,通過重點支持貧困地區的主導產業、重點客戶和骨干項目,打造產業優勢,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實現“支持一個產業、繁榮一片區域、富裕一方百姓”。一是集中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現代農業。重點是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區,支持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貧困農戶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二是集中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產業往往是綠色產業、品牌產業和高價值產業,符合我國城鄉居民食品消費升級的趨勢,也符合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導向,未來發展潛力極大。金融機構要結合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支持水電、藥材、旅游等特色資源開發。三是集中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縣域新型工業。重點支持貧困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以及重點工業園區等,促進貧困地區產業升級。
(三)要把到戶精準扶貧作為重中之重。指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檢驗扶貧成效的關鍵在于能否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金融扶貧工作必須貫徹落實關于精準扶貧的總要求,在精準上下功夫、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一要精準選擇扶貧對象。要主動對接政府脫貧攻堅工作規劃,摸清轄內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基本信息,根據貧困戶的具體情況,逐戶確定幫扶對象和幫扶目標。重點支持建檔立卡中生產經營意愿強、信用條件較好、具有履約還款能力的貧困農戶。二要精準設計到戶小額貸款產品。要根據建檔立卡貧困戶所在區域產行業特點、自身生產經營情況、還款能力,量身定制扶貧信貸產品。要重點解決好到戶小額扶貧貸款的準入、期限、還款周期以及抵押方式等關鍵性問題,盡可能推出免評級、免抵押擔保、額度及還款周期與建檔立卡戶生產經營充分匹配的貸款產品。如農行在甘肅創新“精準扶貧貸”產品,在河北阜平創新“金穗脫貧貸”和“金穗小康貸”產品,不再將基于貧困農戶財務情況的信用評級作為貸款準入條件。
三要推動建立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增收的聯動機制。通過設計適當的激勵機制,把支持產業發展與到戶精準扶貧有效對接,讓建檔立卡貧困農戶得到創業、就業、產業合作等機會,增加收入、穩定脫貧。在實踐中,農業銀行對帶動一定規模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客戶,在貸款額度、利率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努力實現“五個一批”,即通過支持龍頭企業輻射一批,支持專業合作社帶動一批,支持規模農戶幫扶一批,支持產業園區就業一批。
(四)要下大力氣提升貧困地區的基礎金融服務水平。發展普惠金融,是消除貧富差距、推動經濟發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在貧困地區,基礎性金融服務供給不足、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不暢的問題依然突出。金融扶貧要在為貧困地區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著力加強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基礎性金融服務,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便捷度。一是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在擴大物理網點服務覆蓋面的同時,通過在金融機構空白鄉、村布放電子機具,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二是創新“三農”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等服務方式。運用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打造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電商金融等金融服務平臺,提高金融服務的便捷度。三是加強金融知識教育。通過金融知識下鄉等活動,幫助貧困農戶了解金融、接受金融、用好金融,特別是要培養農戶的誠信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農業銀行立足貧困地區實際,以原有物理網點為基礎,運用科技和網絡技術手段,初步構建了“物理網點+自助銀行+惠農通服務點+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四位一體”新型渠道體系。到2015年末,在832個扶貧重點縣設有物理網點2000多個;在農村小超市、農資店、衛生所等建立助農金融服務點17.1萬個,布放轉賬電話、POS機等電子設備23.7萬臺,行政村覆蓋率達到72.6%;并已探索形成湖北“E農管家”、四川“銀訊通”和甘肅“四融平臺”等服務新渠道,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小額取現、轉賬、繳費等現代化基礎性金融服務。
三、金融扶貧:必須科學設計服務模式
貧困地區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金融扶貧必須設計和選擇有效的服務模式。好的金融扶貧模式,有利于批量化營銷、專業化運作、集約化經營和精細化管理,在有效拓展金融扶貧廣度和深度的基礎上,控制成本、防控風險,實現金融扶貧的商業可持續。從農業銀行商業化金融扶貧的實踐看,以下五種模式具有很大的推廣復制價值。
(一)政府增信帶動模式。即政府通過專業性擔保公司、風險補償基金、保險等方式,為貧困農戶進行增信,并且參與貧困農戶的篩選和推薦;金融機構按照擔保公司資本金或風險補償資金的一定比例(一般為8-10倍)為增信對象發放貸款;政府人員與金融機構共同做好貸后管理。這種模式有效整合了政府資源和金融資源,既提高了財政扶貧資金效果,又降低了金融扶貧的成本和風險。政府征信帶動模式是金融精準扶貧的最有效模式。到2015年末,農業銀行已經將政府增信模式推廣至全國19個省(市),累計發放貸款479億元、支持農戶93萬戶。
(二)特定融資主體帶動模式。即金融機構與政府指定的、符合承貸條件的特定融資主體合作,由其統一承貸、統一還款,資金按項目分散使用,貸款本息償還納入政府財政預算,風險由財政兜底。如農行在貴州推出的“美麗鄉村貸”模式:由省財政廳注資30億元成立貴州省貴民公司,由貴民公司向農業銀行統一貸款,資金主要用于全省貧困地區的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到期由貴民公司統一歸還。2015年,農業銀行向貴民公司授信150億元,累計投放貸款56億元,支持項目覆蓋全省100個市(州)縣,將建成小康路1.37萬公里,小康水項目4134個、小康房4.34萬戶、小康寨4.09萬個,惠及1148萬人。這種模式廣泛適用于貧困地區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特別是公益類和準公益類建設項目。
(三)特色農業產業鏈帶動模式。即金融機構立足貧困地區特色產業,以特色農業產業鏈條上的骨干企業為抓手,針對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的金融需求,設計提供融資、結算、理財等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如農行在贛南革命老區推出的“油茶貸”模式:農業銀行以江西油茶產業為切入點,以油茶產業鏈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將金融服務延伸至油茶種植、加工、銷售整個產業鏈條,促進了油茶產業整體發展。僅2015年,農業銀行在贛南蘇區發放油茶貸款13.5億元,支持當地29家企業、9500戶農戶種植油茶83.4萬畝,帶動當地貧困農戶戶均增收近4000元。再如新疆“林果貸”:農業銀行在新疆累計投放貸款190億元,支持當地特色林果業發展,幫助南疆5個地州近7萬戶果農受益。
(四)旅游資源帶動模式。即金融機構以支持貧困地區旅游景區建設為切入點,延伸服務酒店、農家樂、特色農產品銷售、旅游運輸等配套產業,批量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脫貧。如秦巴山片區的四川劍閣縣,農業銀行依托轄內劍門關、翠云廊兩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累計投放旅游貸款5.62億元,支持景區項目及周邊交通樞紐建設,并通過支持貧困農戶經營農家樂、生態養殖、旅游產品銷售等方式,帶動3.1萬貧困農戶脫貧致富。指出,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我國現有1392個5A和4A景區,70%以上的景區周邊集中分布大量貧困村,旅游扶貧潛力大。李克強總理在5月19日世界首屆旅游發展大會上也提出,未來5年內要通過發展旅游,幫助1200萬至140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金融機構未來要把支持貧困地區旅游資源開發、帶動貧困人口脫貧,作為金融扶貧的重要模式。
(五)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即金融機構與扶貧龍頭企業合作,通過龍頭企業的推薦、擔保和資金的封閉管理,批量支持上下游貧困農戶。比如在沂蒙山革命老區,農業銀行與六和集團合作,由六和集團向農業銀行推薦有貸款需求的訂單養殖貧困戶,并由其絕對控股的六和普惠擔保公司為貸款農戶提供擔保;貸款資金發放、養殖戶資金結算以及到期貸款償還均通過銀行專戶進行,確保資金封閉運行。到2015年末,農業銀行通過六和集團已累計發放農戶小額貸款13億元,帶動2790戶農戶發展養殖。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有效解決了貧困農戶貸款擔保難題,化解了服務零散貧困戶的成本和風險,也有力地促進了相關產業的規;藴驶洜I。
扶貧攻堅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具有涉及面廣、調動資源多、持續時間長的特點。提出“要凝聚全黨全社會力量,形成扶貧開發工作強大合力”。金融同業應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好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比較優勢,綜合運用傳統金融工作與現代金融工具,共同做好脫貧攻堅金融服務這篇大文章!
【領導班子脫貧攻堅專題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2】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金融機構如何實施金融精準扶貧,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實踐的課題。
當前金融機構精準扶貧的難點
(一)自然條件惡劣,金融扶貧風險增加。特困地區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加之人口增長、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毀林毀草開荒等不合理開發,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有的地方已無地可耕,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難以保障。這些地區致貧因素多,貧困程度深,災年返貧、因病返貧現象十分普遍。
(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落后,金融扶貧成本增加。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加上長期投入有限,欠賬太多,特困地區水利灌溉程度低,公路覆蓋面窄、路況差,住房條件差。全國有3917個村不通電,380萬人無電可用,連片特困地區有3862萬農村居民和601萬學校師生沒有解決飲水安全的問題,近10萬個行政村不通水泥瀝青路。
(三)農村產業結構單一,金融扶貧難度增加。特困地區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缺乏競爭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產業構成以農業為主,糧食生產占主導地位,經濟作物等其他產業比重低,農業生產成本高,生產發展水平低,收成少,一旦遇上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下跌,貧困村農業就處于虧本經營的狀態,生活上重返貧困或維持低收入水平,難以實現資本積累。貧困村生產耕作技術低,支撐產業不強、市場接觸少、農業產品量小且市場化程度極低,產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產業鏈短,導致貧困村產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四)生態環境差,貧困地區信用評級困難增加。592個國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60%,農民醫療支出僅為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60%,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比全國高3.6個百分點。貧困村農民長期處在封閉的環境中生活,缺乏科技知識和市場經濟意識,缺少農村實用新知識、新技術,家庭經濟脆弱,擴大家庭生產投入困難。貧困村中有一點技能的青壯年人口往往都外出務工謀出路,留守的是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生產能力偏弱的“三偏”農民,這部分農民“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更為嚴重。
(五)認識不一,金融扶貧工作推進力度不足。地方政府對金融扶貧的認識不統一,存在畏難情緒。扶貧工作涉及部門多,工作協調難度大。扶貧資金多為財政性資金,條塊管理,?顚S。財政資金作為風險補償金占比較小,扶貧資金有限,難以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六)手段乏術,金融生態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足。由于信息不對稱,貧困地區農村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非上市企業股權等“五權二指標”要素無法有效交易和流轉,資產評估難、流轉難、變現難,要素價格發現功能難以實現,加劇了銀行與農戶、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抑制了金融資源的及時介入。信用等級較低,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改善、信用體系建設較緩慢,市場主體信用等級偏低,合格的貸款主體較少。
(七)配套不夠,金融機構參與扶貧開發工作動力不足。針對貧困地區的差異化金融監管政策、貨幣信貸傾斜政策配套不夠,金融機構將資金用于貧困地區的動力不足。專項財政稅收扶持政策配套不夠,目前還沒有針對貧困地區專門的風險補償、稅收優惠、財政獎勵、費用補貼等政策,F有扶貧專項資金專項投入與貧困地區需求配套不夠,由于扶貧對象多,有些地方為了兼顧公平,難免存在“撒胡椒面”式的安排資金項目的問題。
(八)認識誤區,貧困戶的內生需求不足。貧困地區農戶產業發展選擇較難,增收渠道單一。從筆者的調查情況看,貧困地區農戶貸款的需求分別為大件生產設備的采購、建房、婚喪嫁娶、大病住院、子女上學等,日常對貸款的需求并不迫切。有些貧困戶仍然抱著依賴政府“輸血”式救濟的老觀念不放,有些貧困戶甚至有“金融扶貧是國家救濟,可以借錢不還”的錯誤想法。
金融機構精準扶貧的對策
(一)精準管理,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著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三位一體”扶貧格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一是充分發揮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的正向激勵作用,增加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改進和完善支農、支小再貸款管理方式,發揮再貸款杠桿作用,調動貧困地區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投入的積極性。加大貧困地區信貸投入,鼓勵和支持貧困地區縣支行新增可貸資金主要留在當地使用。建立“政銀企”合作平臺,與貧困地區當地政府簽署扶貧開發合作協議,結合當地產業基礎及未來經濟發展導向,重點加大對當地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提供專業、系統和全面的金融服務。二是把深入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作為開發式扶貧的重要抓手,推動扶貧小額信貸業務增量擴面,著力提升扶貧小額信貸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繼續引導金融機構靈活創新信貸管理機制,拓展抵質押范圍,大力推進符合貧困地區多樣化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三是調動多方資本與銀行信貸資金協同扶貧。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重點是整合各類扶貧資金,創新投入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在信用增進、風險分散、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健全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小微企業和涉農主體擔保體系。探索建立扶貧開發專項基金,基金來源可以參照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計提辦法,按照當年實際土地出讓收益的一定比例計提。
(二)精準施策,建立農村扶貧金融組織體系。一是建立分層次、廣覆蓋、高效率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加強貧困地區服務渠道和能力建設,適量增加貧困地區營業網點,發揮物理網點+電子銀行+代理渠道優勢,進一步延伸服務網絡,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讓貧困地區農戶實現“足不出村”的基礎金融服務。二是運用“金融+”,將金融機構自身優勢與扶貧政策相結合,探索創新扶貧貸模式,推動信貸資金流向當地產業、農戶發展最需要的地方。三是構建“人在網中走,檔在格中建,格格有服務”的金融服務新格局。積極發揮網絡優勢,借助政府網格化信息平臺,搭建基層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橋梁。結合“扶貧貸”推進金融服務網格化,提升扶貧功效,填補服務空白。
(三)精準發力,高標準選定金融支持項目。一是大力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地區農業農村生活條件。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政府財力有限,公路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成為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瓶頸。積極支持特困地區的水利、公路、棚戶區改造和整體城鎮化建設,著力改善貧困地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小企業,積極支持貧困地區畜禽、茶葉、中藥材、蔬菜、水果等特色產業,著力推進優勢農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生產加工向龍頭企業集中,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之路,帶動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致富。三是積極支持貧困地區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搞活農產品流通。
(四)精準滴灌,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一是創新農村生產要素擔保方式。農村“五權二指標”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域灘涂養殖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民有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和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積極穩妥開展農村“三權”抵押試點,創新“三權”抵質押金融產品。鼓勵將法律法規不禁止、產權歸屬清晰的農村集體房屋、土地等不動產,機器設備、產成品等農村資產都納入擔保品范圍充分激活農村沉睡資產,擴大農業企業抵質品范圍。二是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模式。結合扶貧搬遷項目“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的特點,按照“政府主體、實體承貸、獨立審貸、擇優選貸”的模式,確保易地搬遷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以土地為抓手,通過土地增減掛鉤政策解決金融扶貧貸款的還款資金來源,將拆舊區具備復墾條件的集鎮、村莊、農村居民點和零星分散的宅基地,納入拆舊區規劃,與區位條件好、發展較快的城鎮建新區組成掛鉤周轉項目區,并允許土地培養掛鉤指標在省內實現價值互換、有序流轉。三是加強銀行、保險、融資擔保機構的業務合作,形成三者之間的協同效應,充分發揮政府、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探索助農貸、助保貸、助貧貸等信貸產品,分散和緩釋三農信貸風險,有效支持農村實體經濟的發展。
(五)精準搭橋,實施智力式扶貧。一是提供信息支持。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客戶優勢、信息優勢,為貧困地區招商引資提供信息、牽線搭橋,搭建“融資+融智”的創富平臺,幫助當地引進一批“兩型”產業項目,增強發展后勁。二是大力開展科技培訓。聘請農、林、特、畜牧等專業技術人員,以使用技術培訓為重點、以產業扶貧為目標,培訓新型農民,達到一戶一個科技明白人,積極實施“雨露計劃”工程,提高貧困農民外出就業和穩定增收能力。三是持續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加大貧困地區金融知識宣傳培訓力度,捐贈科普、農業、創業、管理等文化書籍和光碟,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提高文化水平,增長金融知識,使農民學會金融致富。
(六)精準扶持,推進貧困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一是加快貧困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村信用環境評估體系建設,完善農戶信用信息征集與評價,加快建立貧困地區市場經營主體電子信用檔案,健全針對市場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體系。二是深入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以及“貧困地區示范戶”、“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等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不斷提高貧困地區各類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三是培育貧困戶珍惜個人信用的意識。通過警示教育,提醒貧困戶樹立“珍惜信用”的意識,增強個人信用保護意識,當誠信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