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鄉鎮脫貧攻堅先進匯報材料
鄉鎮脫貧攻堅先進材料一
多年來,山東省始終把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開發作為推進全省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堅持村為基礎、連片開發、突出特色、整體推進的總體思路,通過項目帶動,積極引導貧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著力培育貧困農戶能夠直接參與的優勢主導產業,有力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扶貧對象脫貧致富。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產業開發。山東省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山區、黃河灘區、鹽堿澇洼區、庫湖區等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這些區域的產業培育,支持貧困地區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菜則菜、宜牧則牧,集中力量發展規模化、基地化特色支柱產業。位于沂蒙山區的費縣,大力發展以核桃、板栗為主的果業生產,連片開發建設15萬畝核桃基地,成為全省最大的優質核桃生產基地。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貧困地區生產條件。近10年來,全省累計開發荒山、改造鹽堿澇洼地120萬畝,整修新建生產道路1萬多公里,新增基本農田近60萬畝,覆蓋全省200多個貧困鄉鎮3000多個貧困村,受益貧困人口近300萬人。濟南市2003~2010年累計投入財政扶貧專項資金1.5億元,配套建設蓄水池、輸水管道等水利項目300多個,夯實了農民增收的產業基礎。
依托龍頭企業帶動,放大扶貧開發效應。多年來,山東省先后在貧困地區組織審定了88家省級以上扶貧龍頭企業。2002年以來,共安排扶貧專項貼息貸款12.4億元,貼息3900多萬元,支持企業直接或間接拉動25萬農戶80多萬人實現了穩定增收脫貧。德州市12家扶貧龍頭企業共發展種植基地78.6萬畝,養殖畜禽6800萬只,覆蓋帶動450多個貧困村12.8萬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300元,解決了7000名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穩步擴大互助資金試點,助力貧困農戶產業發展融資。山東省自2007年啟動實施貧困村村民互助資金試點以來,穩步擴大互助資金試點范圍,成為深受廣大貧困農戶信賴的一項民心工程。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建立省級以上互助資金試點村688個,入社農戶15萬戶,累計為9.9萬個貧困戶發放借款4.71億元,戶均實現增收1274元。
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多年來,山東省大力支持貧困地區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幫助貧困農民解決農產品加工、儲運保鮮、市場營銷等方面的難題,形成了以農興會、以會帶戶、優勢互補、合作發展的良好格局。菏澤市成武縣白浮圖鎮為發展蕓豆生產,建立了合作經濟組織和蕓豆協會,有計劃地組織農民進入市場。全鎮大棚蕓豆種植面積由2001年的6000畝增加到目前的6萬多畝,初步形成了以該鎮為中心的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無公害早春大棚蕓豆生產基地,僅此一項,就為入社農戶年增收1萬多元。
鄉鎮脫貧攻堅先進材料二
實施“雨露計劃”,是有效提升農民素質和創業就業能力,穩定實現轉移就業,促進持續增收的重大舉措,事關貴州省農村民生改善和社會和諧穩定大局。按照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要求,針對貴州致貧最主要因素,貴州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貴州省當前“最核心的民生是增收,最突出的民生是實現脫貧,最急迫的民生是農村危房改造,最長遠的民生是教育,最普遍的民生是社會保障,最根本的民生是就業”,把促進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據統計,貴州省實施“雨露計劃”以來,已累計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近5億元,培訓苗族、侗族、布依族、漢族等貧困人口81.97萬人,其中穩定轉移就業(轉產)69.84萬人,轉移就業率為85.2%。從近五年監測匯總情況看,經過“雨露計劃”培訓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年人均工資性收入均超過1萬元(其中初級技工超過1.3萬元,中等職業教育1.8萬元),年人均支持家庭現金達到6897元,遠遠超過當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轉移一人,脫貧一戶”的目的。
一、加強領導、整合資源,著力推動形成“大培訓”格局。從今年起,對從事加工制造、科技創新、創意設計、軟件開發、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和特色食品生產的微型企業給予補助,凡個人籌集10萬元、安排當地群眾就業7人以上的,政府補助5萬元;協調金融機構配套貸款15萬元;企業投入運營后,通過以獎代補方式返還15萬元。
二、突出重點、按需培訓,著力實現扶貧對象穩定轉移就業。依托雨露計劃培訓合作學校繼續開展初級技工、普通農民工和民族民間技術藝術等培訓,較好滿足了貧困群眾不同的培訓需求,促進勞務經濟發展,帶動貧困家庭脫貧。省扶貧辦與省教育廳合作實施“雨露計劃”助學工程,選擇國家和省級重點職業學校優勢專業,面向全省農村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開辦“雨露班”,按每生每年補貼5000元(財政扶貧資金補助2000元,教育廳學費減免1500元,國家資助金生活補助1500元)開展為期1?3年的職業教育培訓。今年資助1萬名“雨露生”,學員獲得“雙證率”和轉移就業率都高于85%。
三、創新機制、加強合作,著力開展各類扶貧培訓試點。7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參與“雨露計劃實施方式改革試點”,10747名貧困家庭子女以“一卡通”的形式,每人每年直接獲國家1500元的中、高等職業教育補助。
四、強化管理、嚴格程序,著力查處違規違紀行為。目前,所有雨露計劃培訓都實行項目管理,從申報、審批、實施和報賬都有嚴格的程序,不同類型的培訓都有明確的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和培訓質量要求,各級扶貧辦在培訓過程中至少到現場開展1次監管并填寫監管表作為報賬依據。
鄉鎮脫貧攻堅先進材料三
深山區、水庫庫區、自然災害頻發區是區域性貧困的典型。為徹底改變這些地區居民的貧窮落后面貌,江西省委、省政府創新扶貧思路,開展移民搬遷扶貧,將居住在深山區、水庫庫區和自然災害頻發區的居民,移民搬遷到靠近縣城、靠近鄉鎮、靠近工業園區、靠近公路、比較適宜居住的地方。這項扶貧措施從根本上改變了貧困鄉村的貧窮落后面貌。
截至2011年,全省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2.25億元,整合各類資金100多億元,建設移民集中安置點2657個,完成移民搬遷45萬多人。全面實現通路、通水、通電的安置點有2634個,占安置點總數的99%。
江西以“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為目標,制定了《江西省移民搬遷扶貧規劃(2008-2012年)》,同時還將移民扶貧與生態移民、以工代賑異地搬遷扶貧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農業綜合開發相結合,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整村推進扶貧和“雨露計劃”相結合,著力解決移民安置地生產條件問題、集中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問題、移民富余勞動力轉移問題,以及移民的增收和持續發展問題。江西的《“十二五”扶貧搬遷規劃》,正在待國家的規劃下達后頒布實施。
由于規劃科學、組織合理,很多深山區、庫區和自然災害頻發區的居民不僅實現了居住點的整體搬遷,而且實現了整個行政村的整體搬遷,修水縣程坊鄉,除了鄉政府所在地未搬遷外,實現了整鄉搬遷。
在資金統籌上,江西認真貫徹大扶貧理念,積極引導全社會參與。省市縣三級共補助建房資金每人4000元(其中直接補貼貧困戶建房不少于3500元)。移民安置點的用地、土地平整等由地方政府負責;安置點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由相關的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其他成員單位,要將移民扶貧工作作為本單位的重點,在投入上給予傾斜。
在政策扶持上,對移民扶貧搬遷工程實行零稅費管理。將移民集中安置點優先列入全省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整合民政、水利、衛生、電力、通信等部門資源,全力建設移民集中安置點。
在社會幫扶上,積極引導定點幫扶單位、非公有制企業等各種社會扶貧力量,參與移民扶貧,取得了良好效果。定點單位扶持、企業扶持、個人扶持事例不勝枚舉。
江西制定下發了《江西省移民扶貧操作指南》,建立了“政府主導、群眾自愿、省市支持、縣鄉落實”的工作機制,規定了“戶申請,村推薦,鄉審查,縣批準”的工作程序,建立了移民對象認定的三榜公示制、住房建設的“五統一分”制、資金管理的報帳制等制度。由于工作的公開公正透明,以及宣傳發動的充分及時,江西的移民搬遷扶貧工作歷時9年,搬遷45萬多人,無一人返遷,無一人上訪,無一起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