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小
王二小原名閻富華(1929.1——1942.10),中國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蕩”,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來“掃蕩”,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
王二小犧牲后,《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據這篇報道,立即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一直傳唱至今,感染了無數青少年。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犧牲46年后終被追認為烈士 。
楊靖宇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2——1940.2),河南省確山縣人,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之一,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之一,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托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于白山黑水之間。日偽軍將東北抗聯特別是其主力第一路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反復進行所謂“討伐”。在1939年秋冬季東南滿反日偽軍“討伐”作戰中,楊靖宇與魏拯民等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于濛江一帶。最后,他只身與敵周旋5晝夜,以無比堅強的毅力,英勇頑強地戰斗著,直至彈盡糧絕,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時年35歲。
楊靖宇犧牲后,殘忍的日本侵略軍無法理解這位英雄的堅強行為,他何以能夠在冰天雪地里長時間被圍困、且完全斷絕糧食的情況下,頑強堅持戰斗。日軍將他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侵略軍也無不為之震驚。
張自忠
張自忠,1891.8-1940.5,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追晉陸軍上將,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參與臨沂向城戰斗、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
1940 年4 月,日軍集中六七個精銳師團近十五萬兵力,再次向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進犯。當時第三十三集團軍駐守在襄河西岸。從5 月1 日開始,日軍分三路大舉進犯,于8 日進至棗陽,與守軍發生激戰,迫使守軍撤出。第五戰區即組織部隊對北進之敵實施反包圍,經過惡戰,日軍向南撤退。張自忠部奉命出兵截擊敵人。作為有上將軍銜的集團軍總司令,張將軍本可不必親自率領部隊出擊作戰,但他堅持由副總司令馮治安率部負責襄河西岸的防務,而自己親自渡河督戰。5 月1 日,張自忠曾親筆諭告所部將領: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愿與諸弟共勉之。
從5 月8 日,張部在新街與敵人遭遇后到16 日拂曉,張部進至宜城大洪山區罐子口時,遭到日軍猛烈炮擊,張部被迫退至南瓜店。午時,張自忠左臂負傷。稍后,張自忠腰部又被機關槍擊中,他臥在地上浴血督戰。戰斗后期,張自忠身上又中五彈。高參張敬用手槍擊斃敵兵數名后犧牲。彌留之際,張自忠留下最后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一代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時年49 歲。
在延安,毛澤東主席贈詞“盡忠報國”,周恩來題寫“為國捐軀”,朱德書挽“取義成仁”。1943 年5 月16 日,《新華日報》發表周恩來的文章《追念張藎忱上將》,文中說:張上將是一方面的統帥,他的殉國,影響之大,決非他人可比。……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9月, 張自忠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白求恩
全名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1938年初,白求恩率領加拿大美國醫療隊來到中國,3月底 到達延安,不久赴晉察冀邊區,支援前線抗擊日寇的軍民。1939年16月12日,河北唐縣黃石村,白求恩因在一次為傷員施行急救手術時劃破手指,感染破傷風而與世長辭。毛澤東稱其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狼牙山五壯士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戰斗中英勇抗擊日偽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第6班班長、共產黨員馬寶玉,副班長、共產黨員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余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所屬的北岳、平西根據地進行毀滅性“大掃蕩”。9月24日拂曉,日偽軍3500余人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地區實施“清剿”。該地區駐有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所屬第1軍分區機關部隊和淶源、易縣、徐水、滿城四縣黨政機關及群眾數萬人。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奉命掩護機關、部隊和群眾向老君堂方向轉移。該連依托山地地形巧布地雷陣,運用麻雀戰阻擊和迷惑敵人,完成任務撤離時,留下馬寶玉等5人擔負后衛阻擊,掩護全連轉移。
5位勇士堅定沉著,利用有利地形,奮勇還擊,從25日拂曉一直打到中午,擊退了日偽軍多次進攻,斃傷90余人。他們邊打邊撤,來到了一個岔路口:往右的路通往老君堂,如果走這條路,敵人必定跟蹤而來,主力部隊和群眾就暴露了;往左通往棋盤坨,到了那里無路可退,但可保證主力部隊和群眾的安全。馬寶玉思索片刻,迅速下定決心:“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把敵人引向絕路!”他們沿著崎嶇的小路,向棋盤坨攀去。敵人誤認為咬住了八路軍主力,遂跟蹤追擊。5位戰士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后,就用石塊還擊,一直堅持戰斗到黃昏。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身負重傷,被老鄉們救起,幸免于難。5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群眾譽為“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幸存者葛振林(右)和宋學義(左),如今他倆都已逝世。
新中國成立后,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事跡被收錄進小學課本。2009年“狼牙山五壯士”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八女投江
1938年10月上旬,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第四、第五軍主力西證,進入日軍控制較嚴的中心地區。西征各部隊與日軍連續苦戰后傷亡較大,即轉入五常縣境內分散活動。第1軍第一師為擺脫強敵圍追,遂突圍東返。該師進至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岸邊時與日軍遭遇,展開激戰,隨該師行動之第五軍婦女團的8名女戰士,指導員冷云(鄭志民),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李夙善、王惠民,被服廠廠長安順福,主動承擔掩護大隊突圍轉移任務,她們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毅然背起重傷的戰友,一同跳下激流翻騰的烏斯渾河。
犧牲時,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云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八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2009年,她們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