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屈原、李時珍、陸羽、孟浩然、伯牙、張居正、王昭君、米芾、張柬之、畢昇,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湖北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一)屈原(戰國)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他被后人稱為“詩魂"。
(二)李時珍 (明朝)
李時珍(1518 --- 1593),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 被后世尊為“藥圣”。
(三)陸羽(唐朝)
陸羽(733-804),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詩詞,善于書法,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而聞名于世,流芳千古,被后人譽為“茶圣”,是古代十圣之一。
(四)孟浩然 (唐朝)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唐代詩人,被譽為詩杰。孟浩然是田園隱逸派和山水行旅派代表人,其詩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代表作有《春曉》《過故人莊》《早寒江上有懷》《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
(五)伯牙 (春秋戰國)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是中國古代十大音樂家之一。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六)張居正 (明朝)
張居正 (1525~1582),漢族,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偉大的政治家,中國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七)王昭君(西漢)
王昭君(前52—前15),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宜昌興山縣)人。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八)米芾 (北宋)
米芾(1051-1107),湖北襄陽人。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九)張柬之 (初唐)
張柬之(625-706),唐朝襄州襄陽人。字孟將,漢族。唐朝名相,詩人。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與桓彥范、敬暉等乘武則天病發動政變,復辟唐朝。因功擢天官尚書,封漢陽郡公,后升為漢陽王。
(十)畢昇 (北宋)
畢昇(970-1051),湖北英山人,在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印刷術。畢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為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湖北歷史沿革
【建置沿革】 湖北省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湖北歷史悠久。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于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前221年)后,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縣。
西漢(前206—25年)時期,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25—220年)時期,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后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范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581—618年)統一全國后,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后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7年)初,全國分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郡置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于五代,黃、蘄、鄂三州初屬吳,后屬南唐;黃、蘄二州復又歸后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924—963年)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復、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占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蘄、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西南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縻州。
元代(1271—1368年)在全國設3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府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蘄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陜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縻州屬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后全國分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于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是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從此確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領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8府,湖北省行政區域之概貌已經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領武昌、漢陽、安陸、襄陽、鄖陽、德安、黃州、荊州、宜昌、施南10府和荊門直隸州、鶴峰直隸廳共60縣、6散州、1散廳。
民國年間,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1912年,廢除府、州、廳建制,重新劃分,省下設道、縣兩級政區;1927年,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1932年于省、縣之間增設行政督查區;至1949年,湖北省共設1市(武昌市、漢口市為國民政府直轄)、8行政督察區、69縣。另,漢口有時為省轄市,有時為特別市。
自1927年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黃安農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后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過5個地區。1947年底,分別成立江漢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湖北行政區劃進行過一系列變化調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轄6個地區(黃岡地區、孝感地區、咸寧地區、荊州地區、宜昌地區、鄖陽地區),1個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個省轄市(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荊門市、鄂州市),22個縣級市、46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今湖北省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9個市轄區、25個縣級市(其中3個省直管市)、36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歷史簡介】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位居華中腹地,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湖北鄖縣等地考古發現的遠古時代鄖陽人、長陽人化石表明,早在七八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湖北早期文化的代表是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遺址,這里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殼彩陶、壺形器和帶谷殼的紅燒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反映出當時農耕、水利、漁獵、手工業、紡織業已經發展到相當的程度,是楚文化發展的源頭。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長江之濱,至商朝,湖北已納入其版圖。武漢市北盤龍城商代中期城址的發掘和省內許多地區商代銅器的出土,說明商朝勢力已經遠播到湖北漢水流域和長江南北。
西周時期,湖北省境內出現以楚國為代表的諸多小國,這些小國后均被楚國所吞滅。東周時期,楚國以荊楚為基礎逐漸壯大起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國力進一步強盛,勢力所及,東達吳越、齊魯之境,北至陳衛鄭宋等中原腹地,南達湖南,橫跨江淮,形成霸業,威服華夏。楚國社會經濟大步發展,銅器生產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鐵器生產得到改善和推廣,絲織、刺繡、髹漆、采礦、水陸交通、城市建設、商品交易等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從哲學到文學,產生了老子、莊子、屈原。歷經800年,楚國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鼎盛時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楚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秦漢時期,荊楚地區人民以農業生產為主,利用江河湖泊縱橫、沼澤密布、氣候溫濕、雨量充沛的自然條件發展林牧漁業,手工業、商業也比較發達,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醫學、數學等科技、學術文化事業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發端于荊楚大地的綠林軍農民起義,為推翻新莽政權建立了豐功偉績。
魏晉南北朝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分割荊州,在湖北境內發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戰。由于戰亂連年不息,北方流民大量遷入,隨著農業發展需要,江漢平原水利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經濟作物和漁牧業也十分興盛。武昌(今鄂州)、江陵、襄陽、夏口(今武昌)等城市興起,水陸交通便利,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唐代,荊襄鄂地區農業生產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成為全國著名的糧食產區之一。茶葉、柑橘等經濟作物的生產與貿易得到空前發展,制漆業為全國之冠,麻絲織、竹編天下聞名。經濟發展帶來文化的興盛,出現了一批著名詩人、學者,如孟浩然、皮日休、岑參、陸羽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游歷荊楚留下了大量瑰麗詩篇。
宋元時期,湖北農業經濟曲折發展,城市經濟與商品貿易比較活躍,教育事業蓬勃興起;醫學、文化、學術領域取得諸多成就,書法家米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明代,湖北農業經濟得到很大發展,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明中葉,漢口、沙市等城市迅速崛起,交通運輸與轉口貿易十分發達。明末,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起義席卷湖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清代,湖北政區正式形成。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湖北的農業經濟得到長足發展,棉花種植與紡織印染業興起,經濟比較發達。以商業貿易帶動手工業發展,漢口、沙市、宜昌等城市經濟發展迅猛,帶動了整個湖北經濟社會的發展。
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列強勢力的擴張,漢口、宜昌、沙市相繼開埠,湖北逐步淪為半殖民地,湖北的資源和農副土特產品被大量掠奪,地方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交通、金融、財政等重要領域被外國人控制,民族災難日趨深重,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晚清時期,以武漢為中心的湖北洋務運動全面展開,湖北創辦了一大批近代企業,推動了湖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伴隨著洋務運動和新式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湖北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革命思想,聚集革命力量。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武昌起義,成為辛亥革命的開端。
民國初期,湖北經歷了軍閥混戰、江城五四運動風暴,于1920年成立了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湖北出現了新民主主義的曙光。1923年2月,漢口爆發了著名的“二七”江岸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的巔峰。
大革命時期,湖北地區工農革命運動高漲,武漢一度作為國民政府首都,成為大革命的中心。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在武漢召開了“八七”會議,湖北各地舉行秋收起義,建立了鄂豫邊、湘鄂西等蘇維埃政權。抗日戰爭爆發后,武漢又一度成為抗戰首都。著名的武漢大會戰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發動的武裝斗爭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抗戰勝利后,湖北經濟瀕于崩潰。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建立革命根據地。1949年湖北全境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湖北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也揭開了湖北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新篇章。湖北經歷了三年的國民經濟恢復,隨后進行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開展了*工業化建設。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經歷了“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恢復,盡管湖北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挫折,但仍取得長足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其后,湖北克服了“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干擾。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湖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改革進程,加快經濟建設步伐,把一個以農業為主體的經濟落后的省份建設成為一個以工業為主體、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一二三產業結構比較協調、交通發達、具有相當經濟實力、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較高、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欣欣向榮的新湖北。
三、湖北簡介
湖北省(漢語拼音:hú běi shěng;英文:Hubei Province),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省會武漢。位于中國的中部,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地跨東經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6′47″。東鄰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接壤,北與河南毗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全省國土總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94%。
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宋時為荊湖北路,元屬湖南江北行省,清置湖北省。現轄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其中3個直管市)、38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湖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鄖西、長陽等地區發現古代人類化石,證明幾十萬年前這里舊有人類生息。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曾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其青銅冶煉、絲綢彩織、刺繡、漆器制作等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世界古代樂器中的珍品。在武漢市黃陂區發掘的距今3500多年的“盤龍城”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城池之一。
湖北山川秀麗,物產豐饒。主要自然旅游景觀有:號稱“華中屋脊”和“綠色寶庫”的神農架;雄偉壯麗,氣勢磅礴的長江三峽工程;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人譽“第一山”的道教名山武當山等。有古人類長陽人遺址,屈家嶺文化遺址;有眾多的古三國勝跡和楚都遺址“紀南城”。
湖北在歷史上就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湖廣熟,天下足”流傳已久,反映了湖北糧食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