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亚洲一本色道 AV,免费观看的AV在线播放

德州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

德州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廉頗、東方朔、孟郊、竇建德、彌衡、宋哲元、時傳祥、李長水、邢侗、顏真卿、王禹偁、孟子、陳康、劉純瑤、汪倫、張秋瑾、魏道明、宋洪濤,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德州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廉頗,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東方朔,漢武帝時期名臣,辭賦家。今山東省陵縣神頭鎮。

孟郊,唐代大詩人,作品有《游子吟》等。祖籍德州。

竇建德,隋唐時期起義軍領袖,雄才大略,待人寬厚,受百姓愛戴,不足之處是不會打仗,剛愎自用。

彌衡,三國時期大名士,辭賦家,能言善辯。

宋哲元,抗日名將,山東樂陵人。宋哲元的29軍曾取得喜峰口戰役的勝利。

時傳祥,全國勞動模范,曾獲劉少奇接見。

李長水,義和團領袖。義和團雖然愚昧,但是不是義和團的錯,時代限制。義和團反映了中國人的反抗精神,讓外國人不敢把中國當成印度來瓜分統治。

邢侗,明朝書法家,畫家。臨邑人,與董其昌齊名。其妹邢慈靜,著名書畫家。

此外,顏真卿雖然不是德州人,但是曾經擔任平原(德州)郡守,抵抗安史之亂的叛軍,立下汗馬功勞。明朝大將盛庸、平安曾經在德州與朱棣大戰四年之久。

王禹偁(858年-937年):唐代文學家,字子野,德州人。他是唐代后期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以辭賦、詩歌、散文等多種文體的創作而聞名,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子(約372年-289年):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字子思,又稱孟子,德州人。他繼承孔子的思想,強調仁愛、人性本善等觀點,被后人尊為“尊師重道”的楷模。

陳康(1777年-18

35年):清代末期的抗清名將,字恭榮,德州人。他在抗擊清軍的戰斗中表現英勇,多次立下赫赫戰功,成為德州地區的英雄人物。

劉純瑤(1889年-1951年):近現代著名革命家,山東壽光人(后來劃歸德州轄區)。他積極參與辛亥革命、北伐戰爭等革命斗爭,為中國的民主與自由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汪倫(1895年-1969年):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字月邨,德州人。他以自由奔放、豪放灑脫的詩風而聞名,被譽為“詩界風云人物”。

張秋瑾(1900年-1982年):著名的女性文學家,德州人。她以其獨特的文學創作風格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力在文壇上嶄露頭角,被譽為“文壇奇女子”。

魏道明(1912年-2001年):杰出的數學家,德州人。他在代數學、數論等領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被譽為“中國數學的驕傲”。

宋洪濤(1916年-2009年):著名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德州人。他參與了多場重要戰役,為國家的安全與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德州歷史沿革

德州在夏商和西周屬兗州、冀州、幽州地。境內存在有鬲(今德城區南)、有窮(今平原縣北)氏等著名部落(侯國)。東周及春秋戰國分屬齊、晉。戰國分屬齊、趙。今夏津、武城一帶屬趙國。

秦(前 221—前 206 年)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 36 郡。今市境初屬齊郡、后屬濟北郡,西境屬清河郡、巨鹿郡,在今德州境內設漯陰、平原、鬲縣。

西漢(前 207 年—23 年)初始置平原郡(治在今平原縣西南,此為德州轄區設郡之始),轄平原、鬲、高唐、重丘、平昌、羽、般(今陵縣附近)、樂陵、祝阿(今齊河一帶)、瑗、阿陽(今禹城西,東漢省)、漯陰、富平、安德、合陽、樓虛等縣。今市境大部分屬平原郡,部分縣(市)分屬濟南郡,鄃縣(夏津)、東武城(武城)屬清河郡,寧津、慶云屬渤海郡。西 漢 新 莽( 公 元 9—25 年 ) 托 古 改 制,區劃濫封濫置,郡、縣數量急劇增減,變化不定。

東漢(公元 25—220 年)恢復西漢郡(國)、縣制。平原郡(國)轄平原、鬲、祝阿、安德、厭次等 10 縣。冀州清河郡(國)之鄃縣(今夏津一帶)、繹幕(今平原縣王杲鋪鎮一帶)、東武城(今武城一帶)和冀州渤海郡(國)慶云、寧津等也在今境內。

三國曹魏(220—265 年)分屬青州平原郡、樂安郡和冀州渤海郡。勃海州樂陵郡(國)初治,所屬厭次、樂陵、慶云,清河郡(國)所屬貝丘、鄃縣、東武城在今境內。魏文帝時一度改平原郡為國,轄平原、安德、般、鬲等縣。

兩晉南北朝(265—581 年)西晉時分屬冀州廣川郡、平原郡、清河郡、樂陵郡 ;北朝(386—581 年)時分屬青州東平原郡、濟南郡,冀州樂陵郡(郡治樂陵),轄樂陵、陽信、厭次等 4 縣。另,北魏析平原郡、清河郡地置安德郡(治平原縣),轄平原、安德、繹幕、鬲縣 4 縣。臨邑屬東魏郡。

隋朝(581—618 年)統一全國后,隋開皇三年(583 年)廢郡,改為州、縣兩級。同年,廢安德郡。廢樂陵郡為縣,改屬滄州。隋開皇九年(589 年)于安德郡故地置德州(此為德州地名之始)。復置廣川縣(縣治遺址在今德州城區,后避煬帝楊廣諱改名為長河縣),初屬冀州,隋開皇九年屬德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析置鬲津縣(大業初年又廢)入樂陵縣;復置鄃縣(北齊廢,入平原縣),析清河縣別置夏津縣 ;大業三年(607 年)改州為郡,實行郡、縣兩級。是年,改德州為平原郡。濟陽郡、濟北郡、平原郡、清河郡的部分縣在今德州境內。齊河、臨邑屬齊郡。

唐朝(618—907 年)武德四年(621 年)復置德州,屬河北道,仍治安德(今陵縣),領安德、平原、長河、將陵、平昌 5 縣。是年,于德州置總管府。貞觀元年(627 年)廢總管府,省鬲津縣入樂陵縣,省源陽縣入祝阿縣。天寶元年(742 年)德州改屬平原郡(治安德),陽原縣改名禹城縣。乾元元年(758 年)復為德州,仍轄安德、平原、長河、安陵、將陵、平昌 5 縣。祝阿(齊河)、禹城、臨邑屬齊州。夏津、武城等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后改稱貝州),樂陵、慶云屬棣州。

北宋(960—1127 年)行政區劃為路、府(州、軍、監)、縣三級。今德州所轄大多縣(市)屬河北東路、京東東路,分屬恩州、棣州、大名府、永靜軍等。德州僅轄安德、平原 2 縣。北宋景祐元年(1034 年)將陵縣徙治于長河鎮(今德州市區),次年廢安陵縣并入將陵縣,熙寧六年(1073 年)省德平縣為鎮,劃屬安德縣。樂陵屬滄州,寧津屬景州。齊河、臨邑、禹城等縣屬京東東路齊州(后升為濟南府)。夏津縣、武城縣屬河北東路恩州。

金朝(1115—1234 年)統治北方,地方行政區劃與北宋略同,采用路、府(州)、縣三級制。今臨邑、齊河、禹城屬山東西路濟南府(治歷城),安德、平原、德平屬山東西路德州(治安德,今陵縣)。夏津、恩州、武城屬大名府路大名府。金天會五年復置臨津(次年改稱寧津),屬滄州。

元朝(1206—1368 年)實行行省制,行省之下有路、府、州、縣四級。元初,德州(治安德,今陵縣)、恩州(恩縣)為直隸州,直屬京師大都。大名路清平、濟南路齊河劃歸德州。是時,德州轄安德、平原、齊河、清平、德平 5 縣。寧津、臨邑屬中書省河間路。禹城劃屬曹州 ;憲宗三年(1253 年)寧津、臨邑還屬濟南路。至元二年(1265 年)復屬河間路;同年,陵縣劃屬河間府,是年升為陵州,屬濟南路,至元二年(1265 年)降為陵縣,次年復置為州,屬河間路。夏津、武城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七年(1270 年)改屬高唐州。

明朝(1368—1644 年)初期沿用行省制,后改置為 13 個布政使司,其性質與行省同,一般仍稱“省”。地方行政建制為省、府(直隸州)、縣(散州)三級。明初德州治安德(今陵縣),洪武七年(1375 年)將安德(陵縣)縣省入德州,不久移州治于原安德城西(今德州 市 區 ), 轄 德 平、 平 原 2 縣。 齊 河、 禹 城、臨邑、陵縣屬山東布政使司(省)濟南府 ;恩縣、夏津、武城 3 縣隸屬高唐州。樂陵屬濟南府武定州。洪武六年初置慶云縣,與寧津同屬北平布政使司(行省)河間府河間州。

清朝(1644—1911 年)地方行政建置與明代略同。省下設府和直隸州,以下為散州和縣。清初,德州降為散州,與齊河、樂陵、陵縣、德平、平原、禹城、臨邑同屬濟南府。清雍正二年(1724 年),樂陵屬武定直隸州。雍正七年(1729 年),平原、禹城、臨邑、陵縣 4 縣劃歸高唐直隸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高唐直隸州降為散州,所轄平原、禹城、臨邑、陵縣仍劃歸濟南府。武定直隸州又升為武定府,樂陵縣屬之。恩縣、夏津、武城清初屬東昌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臨清州升為直隸州(治所在臨清縣)恩縣、夏津、武城隨屬之。慶云縣、寧津縣清初屬直隸省河間府。雍正七年(1729年),屬滄州直隸州,九年(1731 年)滄州直隸州降為滄州,慶云縣改屬直隸天津府。

中華民國(1912—1949)民國元年(1912年),山東省共轄 3 道、10 府、3 直隸州、8 屬州、96 縣。今德州轄區德州(屬州,規制略同于縣)和齊河、德平、禹城、臨邑、平原、陵縣等隸屬于濟東泰武臨道濟南府 ;恩縣隸屬泰武臨道東昌府 ;武城、夏津隸屬于濟東泰武臨道臨清直隸州。

民國 2 年(1913 年)1 月 8 日,北洋政府發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將地方政區確定為省、道、縣三級,山東省改劃為岱北(民國 3 年改稱濟南道)、岱南(民國 3 年改稱濟寧道)、濟西(民國 3 年改稱東臨道)、膠東四道。隨著府、州的裁撤,縣也做了調整。德州改為德縣。齊河、濟陽、樂陵屬濟南道 ;恩縣、武城、夏津、德縣、德平、平原、禹城、陵縣、臨邑屬東臨道(駐聊城縣)。慶云屬直隸省津海道。

民國 14 年(1925 年)10 月 22 日,山東省改濟南、濟寧、東臨、膠東等 4 道為 11 道。今德州轄區之齊河屬濟南道,德縣、德平、平原、陵縣、臨邑、禹城、武城、夏津、恩縣等屬德臨道(治臨清),樂陵屬武定道。

民國 17 年(1928 年)6 月,中華民國山東省政府成立,行政區劃乃實行省、縣兩級制,全省 107 縣均由省直轄。民國 25 年(1936 年),山東省政府制定《山東省分區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暫行規程》。全省共設七個行政督察區。平原、禹城、齊河、恩縣、德縣、夏津、武城等 13 縣屬第四區(專署設臨清),未列入行政督察區的縣仍直隸于省。慶云直隸河北省。

抗日戰爭初期,民國山東省政府將全省劃為 17 個行政督察區。平原、恩縣、德縣、禹城、齊河、高唐、夏津、武城等屬第四區。樂陵、德平、臨邑、陵縣等屬第五區。民國 32年(1943 年)7 月,民國山東省政府被迫退出山東,流亡安徽阜陽,山東大部已非國民政府的行政范圍。

1950 年 5 月 9 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設立德州專區(設德州專員公署),由原渤海區的滄南、濼北兩專區合并而成。轄德縣(1950 年 3 月,德州市并入德縣,稱德縣城關區)、陵縣、平原、德平、商河、齊河、禹城、寧津、樂陵、慶云、臨邑、濟陽、吳橋、東光、南皮、鹽山 16 個縣。1951 年 3 月,山東分局決定恢復德州市(縣級)建制。

1952 年 10 月,政務院批準將原屬山東省,1949 年 8 月劃屬河北省衡水專區的恩縣、武城、夏津劃歸山東德州專區。同時,將原屬河北省的吳橋、東光、南皮、慶云、寧津、鹽山 6 個縣劃回河北省。撤銷陵縣并入德縣。區劃調整后,德州專區轄德州市和樂陵、商河、臨邑、濟陽、德平、德縣、平原、禹城、齊河、恩縣、武城、夏津 12 個縣。

1954 年 10 月,德州市由專區轄市升格為省轄市,由德州專員公署督導。

1956 年 3 月,德州專區撤銷,將樂陵、臨邑、商河、濟陽 4 縣劃屬惠民專區 ;齊河、平原、禹城、夏津、武城、德縣 6 縣和德州市劃屬聊城專區。同時,撤銷德平縣,所屬各區分別劃歸臨邑、德縣、商河、樂陵 ;撤銷恩縣,所屬各區分別劃歸平原、武城、夏津。德州專員公署于 3 月 15 日停止辦公。

1958 年 12 月,將原屬于德州專區 1956年劃歸惠民專區的商河、臨邑、樂陵、濟陽4 縣劃歸聊城專區(12 月 29 日國務院批準)。同時,對縣市建制進行撤并,其中撤銷禹城縣建制,所屬地區并于高唐縣、齊河縣。撤銷德縣建制,將減河以北地區全部劃歸德州市 ;漳衛新河以東之 9 個人民公社并入平原縣。撤銷樂陵縣建制,所屬地區全部并于商河縣(國務院 1960 年 1 月 4 日批準,商河縣改名為樂陵縣)。撤銷濟陽縣的建制,所屬地區全部并于臨邑縣。撤銷武城縣建制,所屬地區全部并于夏津縣。

1961 年 7 月,國務院批準,恢復德州專區,將 1956 年劃屬惠民地區,1958 年 12 月又劃屬聊城專區的樂陵縣、臨邑縣、商河縣、濟陽縣,1956 年劃歸聊城地區的齊河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禹城縣、德縣和德州市劃回德州專區。同年 10 月 5 日,國務院批準,恢復禹城縣、陵縣(德縣)、武城縣、濟陽縣和商河縣的行政建制。德州專區共轄 11 個縣級政區。

1965 年 3 月,將河北省的寧津縣和慶云縣劃屬德州專區。德州專區轄德州市、樂陵縣、禹城縣、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云縣、寧津縣、陵縣、齊河縣、濟陽縣、商河縣 13 個縣(市)。

1967 年 2 月,德州專區更名為德州地區,設立德州地區革命委員會(簡稱“地革委”),轄區不變。

1978 年 7 月 10 日,德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德州地區行政公署,作為省革命委員會(1979 年底改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1988 年 9 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樂陵縣,設立樂陵市(縣級)。以原樂陵縣的行政區域為樂陵市的行政區域。

1989 年 12 月 22 日,經國務院批準,將商河、濟陽兩縣和齊河縣的桑梓店、大王、靳家 3 個鄉劃歸濟南市。

1993 年 9 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禹城縣,設立禹城市(國務院 1993 年 9 月 9 日批準)。

1994 年 12 月 17 日, 國 務 院 批 復 :① 同意撤銷德州地區和縣級德州市,設立地級德州市,市人民政府駐原德州地區行署駐地。②德州市設立德城區,以原縣級德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德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原縣級德州市人民政府駐地。③德州市轄原德州地區的樂陵市、禹城市、陵縣、寧津縣、慶云縣、臨邑縣、齊河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和新設立的德城區。1995 年 4 月 12 日,地級德州市建市大會召開。

1998 年 12 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省級德州經濟開發區。

2006 年 4 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為省級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

2012 年 3 月,德州經濟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開發區,更名為“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4 年 12 月,陵縣撤銷,設立陵城區,德州市轄德城區、陵城區、樂陵市、禹城市、寧津縣、齊河縣、臨邑縣、平原縣、武城縣、夏津縣、慶云縣和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共 2 區 2 市 7 縣 2 個開發區,91 個鎮,16 個鄉和 27 個街道。總面積 1.04萬平方千米。

三、德州簡介

德州市位于山東省西北部,是山東省的北大門,總面積10356平方公里,占山東省總面積的7.55%。下設11個縣市區,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557萬。德州市擁有“中國太陽城”、“中國功能糖城”、“中國中央空調城”、“中國糧油食品城”、“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城”、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為“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國家*新能源產業基地”和“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德州是國家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

*的德州,迎來了兩大機遇,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兩大機遇的疊加效應,匯聚成德州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光。

2015年,德州被正式納入京津冀經濟圈,成為山東省唯一一個列入京津冀國家發展戰略的城市,并明確了“一區四基地”的戰略地位,即建設京津冀產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優質農產品供應、勞動力輸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

德州市地處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左岸,是山東省的北大門。歷史中,因九個省漕運經德州北上京師,德州被譽為“九達天衢”。

東與濱州市相連,南與濟南市毗鄰,西南與聊城市相接,西與西北隔京杭大運河與河北省衡水市相望,北與河北省滄州市相接。德州市區距首都北京 310 千米,距山東省會濟南120 千米。

誠心聚天下英才,匯智促創新發展。常態化舉辦“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出臺《德州市建設協同發展示范區人才支撐計劃》“黃金三十條”和28個配套細則、《德州市“假日專家”工程實施辦法》等人才政策,努力打造“1小時人才圈”。

國家級引智試驗區——中國新能源和生物產業引智試驗區、省級人才改革試驗區——德州魯北人才改革試驗區、全省唯一一家國家級“高端人才引領型創新創業特色載體”,以及460家國家級、省級企業創新平臺,22家國家級、省級孵化器,30家國家級、省級眾創空間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了有力的平臺支撐。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