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金子明、白云、丘崗、張三豐、包景榮、王戰軍、奇緣、瑪拉沁芙、遲小秋、黃曉娟,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阜新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金子明
金(1878 -1939),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人,早期遼寧省同盟會成員。1907年,金以傳教為掩護,經常在康平、新民、黑山、阜新等地會師,準備反清起義。1911年,將近5000人被組織起來 人 清攻彰武縣。 9月18日 事件發生后,2000多人 東北人民抗日救世軍 后被北平東北人民抗日救國會任命為遼寧抗日義勇軍第二十路軍軍長。
白云
白云,又名札木合,云丹人,1913年10月出生于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十二臺村。他是蒙醫學專家,也是中國第一位蒙醫學教授。白云擅長婦科和兒科疾病,后來因治療腎病綜合征而成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內蒙古蒙醫專科學校教師,內蒙古醫學院婦產科主任、教授,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內蒙古蒙醫學會副理事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
丘崗
邱剛(1913 -1988),原名邱,遼寧阜新人。革命戰爭時期,邱剛在天津做黨的秘密工作,任市委組織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解放軍總政治部教育處處長、宣傳部部長、新聞處處長,八一雜志社社長,解放軍報社副總編輯,解放軍報顧問。1955年,邱剛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勛章。
張三豐
張三豐(1247 mdash?),本名君寶,又名全一,路名三豐,是宋末元初的一個真人。武當山道士,五唐門始祖,民族英雄,內家拳始祖,太極拳始祖,武術泰山北斗,龍興書法始祖。他是張三豐吳唐門的創始人,元朝時被封為惠宗皇帝 忠誠不朽 ;成祖皇帝的印章 龍族六祖隱仙,虛微普渡佛滿 ;明英宗賜名 讓真實的人可見 ;明憲宗的專號是 巍峨光榮不朽 ;世宗封他為 清元,妙真君 ;明朝熙宗皇帝的頭銜 龍飛大仁善濟天下 。
包景榮
包(1906 -1976),遼寧阜新人,內蒙古自治區蒙藥制劑專業創始人之一,全國老中醫(民族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指導老師,著名蒙藥藥學大師。包從事蒙藥研究4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藥學經驗。歷任內蒙古藥學會常務理事、蒙古醫學會理事、蒙藥分會理事,被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聘為自治區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
王戰軍
王戰軍,1944年12月出生于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國家一級作家,曾被評為全國自強模范。王戰軍,遼寧文壇新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通俗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通俗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通俗文學學會會員。從1962年至今,他已經出版了23部長篇小說、18部中篇小說、3部電影和3部電視劇,出版了800多萬字。其代表作有《契丹蕭太后》、《白衣俠女》、《鞋子溝之亂》等。
奇緣
齊元(1906 -1976),遼寧阜新人,著名內科醫生、血液病學家、醫學教育家。啟源是我國早期的血液病學家,一生致力于我國的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為我國西醫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曾任湘雅醫學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湖南分會會長,湖南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瑪拉沁芙
瑪拉沁甫,1930年8月8日出生于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歷任《內蒙古文藝》主編,內蒙古文化局副局長,《民族文學》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內蒙古分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第四屆理事。馬主要從事小說創作,代表作有《遼闊的草原》、《草原英雄小姐妹》、《第一縷曙光》、《花的草原》、《春之歡歌》等。
遲小秋
遲曉秋,原名遲書欣,1965年10月出生于遼寧阜新。他是當代著名京劇藝術家,程派傳人。1981年開始師從程大師的弟子先生。1983年4月1日正式成為北京一名教師,并改名 遲小秋 19歲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 梅花獎 。代表作有《鎖麟囊》、《玉簪記》、《荒山之淚》、《孔雀東南飛》、《竇娥元》、《文熙歸漢》等。為承派京劇的傳承和發揚做出了重要貢獻。
黃曉娟
黃曉娟,1962年3月出生于遼寧阜新,小品演員、影視演員、制片人。1990年,黃曉娟在趙本山的推薦下首次出演春晚小品《相親》飾演馬婭;她和潘長江曾因體型差異而被人銘記,她的作品《暴打》獲得中國電視 。星光獎 《女當官》獲得第28屆電視劇飛天獎三等獎。黃曉娟的代表作有《相親》、《老人結婚》、《我想有個家》、《橋》、《黃豆》等。
二、阜新歷史沿革
阜新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600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生息繁衍,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華夏第一龍”,被國內外考古學界稱譽為“玉龍故鄉”,坐落在境內的查海古人類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村”。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已故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蘇秉琦先生,親筆為查海文化遺址提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阜新又是藏傳佛教的東方傳播中心。清康熙皇帝親筆題匾的瑞應寺,屬藏式廟宇建筑風格,以其雄偉、規模宏大,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雍和宮的主持和部分喇嘛多來自瑞應寺,瑞應寺的“巴門扎倉”為蒙醫藥事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普安寺遺址所在地海棠山的摩崖造像群是藏傳佛教東方中心唯一保存下來的民族瑰寶。現保存完好的佛像有267尊,形態各異的佛像集歷史、藝術、欣賞價值于一身,堪稱天下奇觀,是我國保存完好的浮雕造型藝術珍品。境內新近發掘的關山遼墓群為遼代中晚期貴族墓葬典型代表,全國僅見。墓葬中出土的壁畫,百科全書式的全面反映了遼代的社會生活,考古價值極高。此外,戰國時期燕山城、武當道教創始人張三豐故里、千佛山等多處文化遺址,構成了阜新獨具特色的景觀。
阜新是“玉龍故鄉”,是中華第一村,現有的查海遺址就是說明,從中發現過恐龍化石。另外阜新的海棠山有山石浮雕,全是佛像,在中國的浮雕參考記錄中是排列在前幾位的,很有參考價值。阜新除了“煤電之鄉”的雅稱外,還有“競走之鄉”、“籃球之鄉”的雅稱。阜新雖小,也有名人從這里走出來,原國家總理李鵬就曾在阜新發電廠任過廠長。
西周和東周春秋時期,今阜新市屬幽州地域,有山戎、東胡人活動于此。
東周戰國時期,燕長城橫貫今阜新境內,燕長城以北仍屬東胡,南部介于燕國遼西、遼東兩郡之間。
秦代,今阜新市為秦地,分屬遼東、遼西郡。在燕長城以北處為東胡族轄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匈奴大敗東胡,今阜新市屬匈奴左地。
西漢,今阜新市屬于漢王朝的幽州刺史部,仍為匈奴左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王朝打敗匈奴,今阜新市屬烏桓地。
東漢,今阜新市南部屬漢王朝的幽州刺史部,北部為東部鮮卑游牧地。
三國,今阜新市北部屬東部鮮卑(東接扶余,西鄰拓跋鮮卑),南部屬魏地。
西晉,泰始十年(274年),今阜新市北部屬鮮卑慕容部,南部、西南部屬西晉平州昌黎郡。太康十年(289年)慕容歸附于晉,拜為鮮卑都督,今阜新市全境均屬慕容部管轄。
東晉十六國,今阜新市先后為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幾個更替的割據政權占據。
東晉成康元年(335年)時,今阜新市大部屬前燕昌黎郡,北部小部分(今彰武最北部)地區屬契丹轄地。前秦時,今阜新市大部為前秦昌黎郡平州轄境,北部地區為契丹轄地。后燕時,今阜新市北部屬契丹轄地,南部為后燕昌黎郡所轄。北燕時,今阜新市南部為平州轄地,北部為契丹所轄。
南北朝北魏太和三年(479年),契丹族臣附于北魏,并向南徙,今阜新市逐漸為契丹駐牧地。南北朝170年間,今阜新市為契丹轄地。
隋代今阜新市北部為契丹轄地,南部屬隋王朝的燕郡(郡治今義縣)。
唐代唐滅隋后改郡稱州。唐太宗貞觀初,今阜新市北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及彰武縣境)屬契丹轄地;南部屬唐河北道北部的營州(卅治在今朝陽市)。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駐牧地區設置松漠都督府(府治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西北部)。今阜新市北部為松漠都督府轄,南部仍屬營州。
遼初,今阜新市屬上京道。
在整個北宋、遼南北對峙時期(960一1127年),今阜新地區一直屬遼國轄境。遼將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漢人、渤海人遷入本地,作為奴隸分給契丹貴族,令他們筑城。這種貴族領地城邑叫“頭下軍州”,系契丹貴族的私人州城。遼代這樣的頭下軍州置于今阜新地區的有徽州、成州、懿州、歡州、壕州、渭州、順州等。在這些城址中,成州是遼圣宗耶律隆緒的二女兒晉國長公主巖母繭的私城,建于遼太平元年(公元1021年),遺址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紅帽子村境內。懿州是遼圣宗三女燕國長公主槊古的私城,建于遼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
遼道宗清寧年間(1055—1064年),“頭下軍州”的成州、懿州先后轉化為國家行政區劃。懿州轄寧昌縣、順安縣,成州轄同昌縣。三縣均在今阜新市境內。這是今阜新市境內設置行政州、縣的開始。
金的行政區劃為路、府、州、縣四級。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所示,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今阜新市南部小部分地區為東京路廣寧府轄地;今阜新市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彰武縣全境屬懿州管轄。時懿州屬咸平路。懿州,遼時治寧昌,金徙州治于順安,從寧昌并入順安。懿州是金代有影響的州城,在金代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金懿州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北40公里繞陽河西岸的塔營子村)。承安二年(1197年),今阜新市境內同昌縣復屬川州,并將本地之徽川寨改為徽川縣,屬川州。徽川縣后歸懿州,為懿州支郡。泰和八年(1208年)懿州改屬北京路。
元初,境內設懿州路。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十二月設東京總管府,將懿州路降為東京支郡。其所領的埭州、靈山縣、同昌縣并入順安縣,后廢順安縣并入懿州。故金、元懿州同為一地。至元十七年(1280年)懿州又改屬遼陽路。至順元年(1330年),今阜新市北部一部分(今彰武縣一部分)在中書省寧昌路轄境(治所在今法庫、彰武兩縣之間);今阜新市南境為廣寧府路轄地;中間大部分地區屬遼陽行省遼陽路(治所在今遼陽市)。境內有懿州、豪州等建制,并有洪州、驛安等驛站。至正二年(1242年)正月,復升懿州為路,并劃大寧路轄的興中州和義州歸懿州路轄。懿州在元代成為政治、軍事重鎮,遼陽行省在至元、皇慶和至正年間三次從遼陽移治懿州。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今阜新市境內的懿州設廣寧后屯衛,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廣寧以北大片地區(含今阜新市全境)。同年,明朝又在境內西北部設營州左屯衛,隸屬北平都指揮使司。永樂元年(1403年),營州左屯衛遷治順義縣(今北京順義縣)。永樂八年(1410年)廣寧后屯衛遷治義州(今義縣)。明正統、景泰年間,今阜新縣境地屬泰寧衛;今彰武縣境地屬福余衛。
后金天聰三年(1629年),蒙古兀良哈部落的首領善巴率部歸順后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詔編所部佐領,善巴任札薩克,轄阜新地區西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改國號為清,清封善巴為達爾漢鎮國公。崇德二年(1637年),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建土。默特左翼旗,后隸屬于卓索圖盟。土默特左翼旗的疆域:東至樂陽河(今繞陽河),西與土默特右翼旗(今朝陽、北票)交界,南至柳條邊墻,北至庫昆河(今北大河)。
順治初,清廷在今彰武縣境置官牧場,名楊檉木牧場,屬盛京禮部。清廷將牛、羊以 “蘇魯克”制給牧民放牧,故亦稱蘇魯克牧 場。牧場設總管,兼管地方行政。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爾沁左翼 旗賓圖郡王及土默特左翼旗貝勒奉旨獻部 分旗地為三陵(永陵、福陵、昭陵)牧養地,蘇 魯克牧場疆域擴大,并改名為養息牧場。養 息牧場成為盛京三大牧場之一。牧場大致走 向是:北以庫倫旗為鄰,南以邊墻與新民縣 相隔,東鄰科爾沁賓圖王轄地(以今石椿子、 黃花甸、藍家窩堡一線為界),西以繞陽河、 蘇巴爾哈河與土默特左旗為鄰。乾隆十五年 (1750年),經朝廷議準,養息牧場總管改由盛京將軍管轄。從清初到嘉慶年間的150多 年,養息牧場頗為興盛。至嘉慶九年(1804 年),養息牧場已有蒙古牧民3530人。嘉慶 十八年(1813年),清政府允許在養息牧場試墾。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開禁招墾,牧場境內人口驟增,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已有村屯84個。
清乾隆三年(1738年),設塔子溝廳(治所今凌源),位于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北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塔子溝廳析置三座塔廳(治所今朝陽),并于鄂爾土板(今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青龍山鎮)設巡檢衙門,管理土默特左旗的漢民事務,實行蒙、漢分治。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三座塔廳為朝陽縣,土默特左旗的漢民事務由朝陽縣管理。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十五日,清朝廷批復,在養息牧地區設置彰武縣,隸新民府,縣治設于橫道子(今彰武鎮)。彰武縣因地處清代柳條邊彰武臺邊門外,故以“彰武”命名。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熱河都統錫良上奏清朝廷請在土默特旗境建阜新縣。實行縣旗并存,蒙漢分治體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由朝陽縣析置阜新縣。派王維墉去鄂爾土板試署,阜新縣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朝哈爾哈、唐圖哈拉哈旗部分地域的漢民事務,歸朝陽府所轄。阜新縣衙設在鄂爾土板(今內蒙古奈曼旗青龍山鎮)。以“物阜民豐,煥然一新”語意,取“阜新”二字為縣名。清宣統三年(1911年)移縣治于水泉(今阜新鎮)。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彰武縣為奉天省轄。
三、阜新簡介
阜新市位于遼寧省西北部,是個以煤炭、電力為主的重工業城市,有“煤電之城”的譽稱。阜新轄一縣、一自治縣(彰武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5區(海州、新邱、太平、細河、清河門)。全市總人口187.4萬人,市區人口75.9萬人。 阜新市在清朝順治初年被列為三陵(即永陵、福陵、昭陵)養牧場。后來,分屬朝陽府和新民廳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阜新縣,隸屬于承德府。一九四○年析阜新縣地設阜新市。阜新市的地名,取自“物富民豐,煥然一新”之義。 阜新己發現礦產地一百九十多處,礦產27種。現有煤炭可采量4.8億頓。還有金、銅、銀、沸石、熒石、矽砂、石灰石、珍珠巖、膨潤土等。全市現有各類工業企業1088個,阜新礦務局和阜新發電廠是全國著名的大型煤、電生產企業。海州露天煤礦的采煤場面積達7平方公里。阜新市近年來大力改善投資環境,投資一億多元修建公路,引進萬門程控設備開關國際電話業務,目前三資企業己發展到38家。 阜新是省內重要的畜牧業地區,有草地二百七十多萬畝。境內土壤中含鉀量豐富,光照條件好,晝夜溫差大,十分利于甜菜生長和糖分的積累。本市的甜菜產量約占全省甜菜產量的三分之一。向日葵的種植面積占全省向日葵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本市交通便捷,京齊、潘承等鐵路干線在境內穿越。現在公路長逾1600公里。境內的名勝古跡包括燕長城、明代遼東邊墻、明代烽火臺、清代柳條邊柵,以及遼金以來的古城遺址、古塔、寺廟、喇嘛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