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蔡時椿、陳策、陳垂斌、陳大鸞、陳大機、陳島滄、陳嘉光、陳繼烈、陳克爾、陳琴、陳如龍、陳石、陳是集、陳說、陳武、陳俠農、陳序經、陳業祝、陳應龍、陳質平,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烏海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蔡時椿 [公元1890年-1976年]
蔡時椿(1890~1976) 原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少將軍醫組長。文教鎮寶藏村人。1917年入北京大學讀書,曾參加1919年“五四”-,在“六·三”-中被捕入獄7天。1920年考取蔡元培創建的勤工儉學獎學金,赴法國勤工儉學。
陳策 [公元1893年-1949年]
陳 策(1893~1949) 國民黨海軍上將。原名明唐,字籌碩。會文鎮沙港村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11年肄業于廣東海軍學校,與海校同學密謀討伐袁世凱,失敗后赴香港。1917年在粵參加0,1919年,代表海校同學赴漳州說授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回師討逆。
陳垂斌 [公元1900年-1933年]
陳垂斌 樂羅村 1900—1933.1922年,陳垂斌考入南京高師,認真學習俄國十月革命理論,尋求救國救民的道理。1924年,陳垂斌進入上海求學,成為中國共產黨秘密領導下的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不久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主義青年團,接著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陳大鸞 [公元1915年-1990年]
陳大鸞(1915~1990) 東路鎮美德村人。1939年參加革命工作,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高級黨校政治經濟班結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文昌縣鄉、區青抗會主任、區員、區長,文昌縣民主政府科長,瓊崖北區專署二科科長,文南縣民主政府縣長等職。海南解放后,歷任文昌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詳細]
陳大機 [公元1899年-1929年]
陳大機(1899~1929) 邁號鎮地平村人,1899年出生于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0歲喪父,全靠母親教養成長。小學畢業后,在邁號墟當小販,賣雜貨。結婚一年后,赴馬來亞謀生。在吉隆坡平民夜校從事革命活動并參加了共產黨,后被逮捕入獄。1927年6月,被驅逐出境,從馬來亞回到家鄉。
陳島滄 [公元1882年-1927年]
陳島滄(1882~1927) 名學慶,字島滄,文昌縣文教寶典村人,生于清咸豐二年(1882)。天資聰敏,年甫17,考進北京法政學院。畢業后,出任廣東省立第六師范校長,轉任福建漳州禁煙局局長,民國初年被選為國會議員。
陳嘉光 [公元1905年-1988年]
陳嘉光(1905~1988) 原名繼軒,別名陳光,昌灑鎮抱才村人。1927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瓊崖工農紅軍班長、排長、連長,閩南獨立紅軍連指導員,中共昌感第三區佛羅支部委員等職。
陳繼烈 [公元1905年-1989年]
陳繼烈(1905~1989) -民大會代表,僑務委員會委員。號德潤,原籍文昌縣,寓籍白沙縣。早年赴新加坡,入育英小學、華僑中學,畢業后回國讀書,畢業于中國大學法律系,后赴法國留學,獲法國巴黎大學政經科碩士,巴黎大學研究院研究員,研究各國市政。
陳克爾 [公元1916年-1975年]
陳克爾(1916~1975) 原名煥文,昌灑鎮西山村人。1939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谷諔馉帟r期,在昌灑鄉國民黨后備隊任中共支部書記,率隊參加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總隊,先后任第三支隊中隊指導員、第一大隊政委等職。
陳琴 [公元1911年-1940年]
陳 琴(1911~1940) 原名陳繼猷,又名陳奮,1911年生于昌灑鄉(今昌灑鎮)抱才村一個貧農家庭。父親過早棄世,寡母撫養,小時他只讀過幾年書,輟學后,在家務農,母親為他娶個童養媳,生有兩個男孩(陳業匯、陳業合)。
陳如龍 [公元1918年-1991年]
陳如龍(1918~1991) 昌灑鎮鳳凰村人。1918年出生,原名陳如隆。1938年10月參加黨領導的陜西安吳堡青年訓練班學習并參加西北青年工作團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隴龍分區的土地改革和財經工作,歷任*財政經濟部科員,陜甘寧邊區政府財政廳研究室、秘書室主任。
陳石 [公元1909年-1990年]
陳石(1909~1990) 曾用名陳升漢,清瀾鎮永加園村人。1927年去新加坡當工人,1931年起先后加入赤色工會、馬來亞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為馬來亞共產黨黨員。歷任共青團新加坡區委常委、團柔佛區特委書記,馬共柔佛區地委常委、檳城地委書記、馬共第五屆中央候補委員、雪蘭莪地委書記。
陳是集 [明][公元1593年-1648年]
陳是集(1593~1648) 字虛斯,號筠似,別號雙峰居士,晚號忍辱道人,邁號鎮地平村人,明代進士,愛國詩人。生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十月二十四日,卒于清順治四年(1648)十一月十五日,享年55歲。 少有奇悟,立介節,秉情操,賞慕海忠介之為人。勤奮好學,讀書不沾沾章句。
陳說 [公元1917年-1981年]
陳 說(1917~1981) 原名序燂,別名陳兌,邁號鎮高坡村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谷諔馉帟r期,歷任文昌縣壯常隊大隊政訓員,中共文昌縣第一區委宣傳干事,瓊崖抗日新聞社,瓊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科長,中共瓊崖特委宣傳部科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共瓊山縣委書記,中共瓊崖北區地委宣傳部長。
陳武 [公元1906年-1983年]
陳武(1906~1983) 國民黨陸軍中將。原名光武,號翊中,會文鎮沙港村人。1924年春畢業于江西講武堂,后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后參加東征。歷任教導一團三營九連排長、上尉連長,于克復興寧、惠州之役中,建立戰功。
陳俠農 [公元1878年-1917年]
陳俠農(1878~1917) 原名家儒,又名宏尤,字聘珍,新橋鎮山柚腳村人。18歲考廩生,后因家境不濟而輟學,在家以燒陶為業。幸得鄰村父老陳明善等資助,赴穗考入兩廣師范學堂。在校期間,受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影響而加入同盟會,參加秘密的反清活動。
陳序經 [公元1903年-1967年]
陳序經(1903~1967) 中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教育家和東南亞史專家。全國二、三、四屆政協委員,廣東省二、三、四屆政協委員。字懷民,清瀾鎮瑤島村人。少年時在鄉村私塾啟蒙,后就讀于文昌中學,不久隨父親往新加坡在育英學校讀書。他父親祖國意識、民族觀念強,不愿兒子繼續接受殖民教育,安排他返國讀書。
陳業祝 [公元1905年-1931年]
陳業祝(1905~1931) 昌灑鎮抱才村人。15歲赴新加坡跟隨三兄陳業杰,邊讀書邊做工,開始接觸革命同志,并在其影響下參加了革命活動。1925年回國,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
陳應龍 [公元1898年-1951年]
陳應龍(1898~1951) 原國民黨陸軍中將。原名陳昌奕,號美山,東路鎮潭深村人,黃埔軍校第一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畢業。歷任國民黨軍排長、連長、少校營長、中校營長、上校團長、副旅長、少將旅長、少將副師長、中將副軍長等職,參加過東征、北伐、“剿共”等戰役。
陳質平 [公元1905年-1984年]
陳質平(1905~1984)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外交部”顧問,清瀾鎮南斗村人。1926年畢業于國立東南大學商科,后出國留學,1930年畢業于紐西蘭大學政治外交系。回國后,曾在軍統局工作。1937年任軍事委員會參事,1938年任西南運輸處處長。1944年派駐加爾各答總領事。
二、烏海歷史沿革
漢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擊敗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收復河南地(轄境今巴彥淖爾盟烏加河以南、鄂爾多斯高原),將原有九原郡改為五原郡,又增設朔方郡,郡治在三封縣(今巴盟磴口縣哈騰套海蘇木的陶升井,又稱麻彌圖庫廟古城)。朔方郡下設10縣,在今海勃灣地區設置沃野縣。元狩三年(前120年)筑沃野縣城(今海勃灣區北新地古城)。漢元狩二年(前121年),南匈奴渾邪王附漢后,烏達地區為武威郡之北境地。
東漢末年到三國、晉、十六國時期,活動在北方草原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號稱“五胡”,大多進入長城以南,移居黃河流域。他們互相爭戰或者與中原王朝較量,形成長時間戰亂局面。魏晉時,今烏達地區為西部鮮卑所據,南北朝時為前涼、后涼、北涼所割據。
東晉大(太)興二年(319年),羯族石勒強盛起來,盡得黃河流域中、下游廣闊地區,建立后趙國。今海勃灣地區屬后趙之朔州朔方郡。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后被前秦、前燕所取代,河水以西歸前秦,為氐族苻堅所統治。海勃灣地區屬前秦朔方郡。后秦皇初二年(395年),羌族姚興部興起,奪得前秦西部地區,稱為后秦。姚興在北部廣闊地區設朔方郡,轄今海勃灣地區。東晉太元十六年(391年),魏王拓跋魏攻打朔方郡(轄今巴盟南部和伊盟北部)的鐵弗部劉衛辰。衛辰被打敗后部眾四散,轄地盡失,變成魏的統治地域。東晉義熙三年(407年),匈奴族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強盛,在今伊克昭盟、陜西北部地區建立夏國,建都于統萬城(今陜西靖邊縣北,俗稱白城子),轄地曾北達黃河,置幽州于大城(今伊盟杭錦旗東南),占有今巴盟南部、鄂爾多斯高原。夏勝光四年(431年),夏國被北魏拓跋鮮卑族所滅,轄境歸北魏。
隋時,海勃灣地區屬突厥汗庭之西境,為東突厥游牧地。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綏、銀、豐、勝等州屬關內道。關內道的靈州是隋朝靈武郡管轄地區,是黃河由南向北的東岸狹長地帶,包括今鄂托克旗西部、鄂托克前旗西部及海勃灣地區。烏達地區,隋屬甘州,治所在永平(隋改名張掖,今甘肅張掖)。隋仁壽二年(602年),屬肅州,治所在福祿(今甘肅酒泉)。八世紀安史之亂后期至九世紀中葉曾屬吐蕃。
宋、遼時期,西北地區興起的黨項族趁宋、遼連年交戰之際,據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年)給黨項羌李彝興以太尉稱號,李彝興向宋貢馬三百匹,以示歸順。從此,今伊盟地區的絕大部分(轄今海勃灣地區)遂入宋朝版圖,但仍為黨項李所有,宋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今海勃灣地區為西夏靈州之地,烏達地區為西夏賀蘭山防區。
元朝在全國設置一個中書省,十個行省,省下設路、府、州、縣。當時,烏海地區為寧夏行省中興路管轄。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中興路為寧夏路,治所在今銀川市。
明時,烏達地區為甘州、肅州二衛的邊外地。明洪武九年(1376年),立寧夏衛,后升為鎮,轄今海勃灣地區,隸屬于陜西都司,歸中央右軍都督府管理。明建文四年(1402年),蒙古韃靼、瓦剌各部強盛起來,構成對明朝北方邊境的嚴重威脅。明天順六年(1462年)蒙古韃靼酋長阿勒淖爾與毛里孩進駐伊克昭盟地區。明嘉靖中(1552-1566年)達延汗之孫袞弼里克墨爾根承襲濟農爵位,名其部落為鄂爾多斯。
清天聰九年(1635年),該部首領額瞵臣歸附清朝,統領鄂爾多斯地區。清順治六年(1649年),清廷將鄂爾多斯地區劃為6旗,實行盟旗制,海勃灣地區為鄂爾多斯右翼中旗(鄂托克旗)之西北境。清康熙二十六年(1697年),始設阿拉善和碩特旗。今烏達地區屬阿拉善旗管轄。
民國時,寧夏擴軍使兼轄阿拉善和碩特旗,后直屬蒙臧委員會。民國三年(1914年),鄂托克旗歸綏遠省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寧夏省政府成立后,在磴口正式設縣。隨后又擅自將沿黃河南到石嘴山、北至河套,長約200千米的狹長地帶劃入磴口縣(包括烏海地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綏遠省政府在黃河以東鄂托克旗地區設立野沃設置局,后改為沃野縣,轄今海勃灣地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占領沃野縣,劃歸寧夏,改名陶樂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23日,鄂托克旗和平解放。9月7日,鄂托克旗人民政府成立。當時,海勃灣地區屬鄂托克旗第三區(阿爾巴斯)。是年,9月23日,阿拉善和碩特旗和平解放。當時,烏達地區為該旗宗別立巴嘎的一部分。
1950年3月31日,成立阿拉善和碩特旗自治區人民政府,隸屬寧夏省。
1954年4月25日,成立寧夏省蒙古自治區,轄阿拉善旗、磴口縣。
1955年9月,寧夏省制撤銷,自治區改歸甘肅省管轄,后又改為甘肅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4月13日,將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改為巴彥淖爾盟,烏達地區仍歸巴盟阿拉善旗所轄。
1955年2月,海勃灣地區建立伊克昭盟桌子山礦區辦事處,隸屬伊盟。
1958年11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批準,建立阿拉善旗烏達鎮。
1959年4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批準,撤銷桌子山礦區辦事處,建立礦區人民委員會,隸屬伊克昭盟。
1961年7月9日,國務院第111次全體會議通過,批準建立烏達市和海勃灣市。10月1日,正式成立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分別隸屬巴彥淖爾盟和伊克昭盟。
1975年8月30日,國務院批準建立烏海市。
1976年1月10日,烏達市和海勃灣市正式合并成立烏海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市。市人民政府設在海勃灣。下轄烏達、海勃灣、拉僧廟3個縣級辦事處。
1979年12月,將3個辦事處改設為區,同時,將拉僧廟辦事處更名為海南區。
三、烏海簡介
烏海市,一座素有“黃河明珠”“書法之城”“烏金之!薄吧衬G洲”“葡萄之鄉”“賞石之城”美譽的新興工業城市。那么,現在就以行政區劃的歷史文化為視角,帶大家更深層次了解這座城市吧!
地名含義
“烏海市”的名稱是1976年烏海市成立時,由兩個縣級市原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合并而成,取自兩市的首字“烏”“海”,故命名烏海市。又因烏海地區煤炭資源豐富,煤炭素有 “烏金”譽稱,故“烏!庇钟小盀踅鹬!敝!盀鹾!毖匾u至今。
地理位置
烏海市是黃河進入內蒙古的第一站,是流域內少數幾個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之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烏蘭布和沙漠東南緣,東、南、北與鄂爾多斯市相鄰,西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相接,西、西北與阿拉善盟相連,距首府呼和浩特市562千米。烏海市行政區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最長100千米、東西最寬45千米,總面積為1754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烏海市轄有海勃灣、海南、烏達三個縣級行政區,以黃河為軸,河西為烏達區,河東為海勃灣區、海南區。三區下設5個鎮、15個街道,共20個鄉級行政建制,管轄14個行政村、69個社區,轄有48個自然村。
政區沿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原烏達市由阿拉善自治旗管轄。1958年從阿拉善旗劃出,劃入巴彥淖爾盟,設立烏達鎮。1961年10月,正式成立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分別隸屬巴彥淖爾盟和伊克昭盟,行政區劃單位為縣級市。1964年,烏達市于1961年劃入的3個牧區人民公社重新劃歸阿拉善旗,地界縮小為原烏達鎮管轄范圍。1975年8月30日,國務院批準建立烏海市。1976年1月10日,烏達市和海勃灣市正式合并成立烏海市,市人民政府設在海勃灣。下轄烏達、海勃灣、拉僧廟3個縣級辦事處。1979年12月,將3個辦事處改設為區,同時,將拉僧廟辦事處更名為海南區,沿襲至今。
政區歷史文化
烏海市是36億年前鄂爾多斯古大陸的一部分,系古地中海浸區經第三次喜馬拉雅山隆起而成。烏海地區歷史上屬于黃河流域舊石器時代“河套文化”及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范圍,是黃河流域較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地區之一。其中距今4000-6000年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桌子山巖畫群是烏海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跡。桌子山巖畫群位于桌子山脈諸多山溝的懸崖峭壁和溝畔石灰巖磐石上,包括召燒溝巖畫、雀兒溝巖畫、阿泰溝巖畫等,巖畫內容多為太陽神人面像、動物圖形、人體圖、符號等。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秦長城和明長城,沿線有烽火臺4座。經考察初步認定是漢代西河郡下轄的一座縣城的古城遺址。滿巴拉僧廟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襲扎薩克棟羅布色棱將滿巴拉僧廟從烏吉圖殺日照遷至烏海市海南區圖亥山,從而成為菩修醫宗教義,經醫雙修,專門研究發展蒙藏醫學,培養精通醫宗教義僧人的藏傳佛教盛地,“滿巴拉僧”是藏語,意為“醫明經院”。
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是連接華北與西北的重要樞紐,是寧蒙陜甘經濟區的接合部和沿黃經濟帶的中心區域,也是內蒙古向西、向南開放的窗口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烏海市準確把握新發展思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扎實推進產業轉型和城市轉型,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