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韓世忠、楊業、佘太君、李繼遷、高永能、李顯忠,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榆林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韓世忠
韓世忠自小在綏德生長,十八歲便應募從軍,早年在榆林地區的抗夏征戰中初露頭角,金兵南下后組織各地軍隊與金兵對抗,為南宋政權的建立和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歷史名人,是一座城市活著的靈魂,是城市胸口最閃亮的那枚徽章,是一座城市精神的代名詞。正如韓世忠,其驍勇善戰、胸懷天下的氣度,成為榆林人學習的榜樣,也為這座城市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積淀。
楊業
北宋年間,楊家名將滿門忠烈,奮勇當先保家衛國,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楊家世居河西麟州(今陜西神木),從第一代楊宏信自為刺史起家,歷經五代傳承,尤以楊業最為知名。
歷史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曾經,楊家將為了祖國揮灑自己的一腔熱血,將忠義刻進血脈,以膽魄換取凱旋,成為守護中原最牢固的防線。如今,作為楊家將故里,楊家將忠勇愛國的精神和歷史文化,已融入到榆林文化之中。走在神木,隨處可見的楊家將歷史文化元素展示其中。
佘太君
佘太君名叫佘賽花,其實應為折賽花,因兩字同音,后世就訛變為佘賽花。折賽花出身名門,家中父兄都是一代名將,因此受其熏陶,自幼喜歡研習兵法、舞刀弄槍,并且立志戍邊御敵,頗有巾幗英雄的氣度。嫁給楊業之后,他們夫妻的愛情故事,也留存在了榆林大地上,銘刻在歷史的記憶之中。
一座城市,真正讓人難以忘懷、觸動心靈的,必定是深厚的文化底蘊、濃郁的人文色彩,特別是歷史長河中風姿綽約、魅力獨具的杰出人物。例如巾幗英雄佘太君,不僅在中華文明浩繁的星辰中熠熠生輝,更以英雄熱血,為榆林的后輩子孫們留下了巨大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李繼遷
李繼遷,本姓拓跋,銀州人(今陜西橫山黨岔)。黨項族平夏部落首領,西夏王朝奠基者。史書載李繼遷幼年時勇敢果斷,即以“擅騎射,饒智數”而聞名鄉里。
在榆林,千百年南北民族的沖撞、糅合,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根深蒂固的黃河傳統文明,養育和鍛造出了一批體魄健壯、瀟灑英俊、粗獷豪放、純樸耿直、能耕能牧、能商能文的杰出人物,李繼遷便是其中之一。西夏這個神秘的國度,亦為世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高永能
高永能是出生于綏州的抗夏老將,他征戰衛國的一生大都在今榆林地區度過,他的故事多已散落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只留給今人只言片語。傳說高永能臨死前曾感嘆:“吾束發從軍,戰末嘗挫,今年已七十,受國大恩,恨無以報,此吾死所也”。之后,換上士兵的衣服,力戰而死。
英雄的城市哺育英杰。在不同的歷史年代,總有榆林英雄挺身而出,書寫風流!榆林,一座英雄人物奠基的城市,如今金戈鐵馬的歷史已成過往,但高永能的名字,卻隨著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場戰役,和他生命最后一刻的慷慨話語,被歷史所銘記,回蕩在榆林的土地上。
李顯忠
李顯忠是南宋年間活躍在衛國前線的名將,他出生于榆林清澗,曾被迫輾轉西夏與金國之間,卻始終不忘故土,在國家大義的驅使下遠赴萬里回歸大宋,在隆興北伐的戰場上揮灑熱血,成為南宋年間保家衛國的中流砥柱。
二、榆林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縣等地)在雍翟族境內,周代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戰國時為秦國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個。
三國時期,上郡、西河郡為匈奴占據,未設置郡縣。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公元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設夏州。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設夏(治統萬)、長(治長澤,今靖邊境內)、綏(治龍泉、今綏德縣城)、銀(治儒林,今橫山境內)四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將綏州改稱上州,三年撤銷州制,設立朔方、雕陰二郡。
隋末唐初,本市為地方豪族梁師都占據, 自稱梁國,潛皇帝位。貞觀二年師都被滅,唐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區東北部增設麟州(治所今神木楊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設上郡(今綏德)、銀州郡(今黨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楊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復設綏、夏、銀、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內蒙鄂托克旗遷到今定邊境內。后唐莊宗李存勖以府谷縣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時期州縣設有夏州(領朔方、德靜、寧朔三縣,均在今靖邊境內)、銀州(領真鄉、開光、儒林三縣,在今米脂、佳縣境內)、麟州(領新秦、連谷、銀城,在今神木境內)、府州(今府谷)、綏州(領綏德、龍泉、延福、城平、大斌五縣,在今綏德、清澗、吳堡、子洲境內)。
北宋時,榆林市屬永興軍路(初名陜西路),綏州、宥州被西夏占據,未設郡縣,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收復,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無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淪為金有,屬鹿延路的一部分,設綏德州、晉寧軍(佳蘆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綏德州、佳州屬延安路,綏德州領清澗、米脂二縣,佳州領神木、府谷二縣。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一帶設置榆林衛,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設立東路神木道,領佳州、府谷、神木三州縣,中路榆林道領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四州縣,西路靖邊道領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長)、安塞三縣,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橫三縣。
清雍正年間,設有榆林府和綏德直隸州兩個省轄行政區。辛亥革命后,1913年廢府州制度,設榆林道。后又廢道,各縣由省直轄。中央紅軍到達陜北,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陽區外,各縣先后解放,在原蘇維埃政權的基礎上建立人民政府,設置綏德、三邊兩個分區,分別管轄綏德、米脂、佳縣、橫山、清澗、吳堡和靖邊、定邊、安邊(后撤銷)。1944年1月10日從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及延屬分區的子長五個縣各劃出一部分成立子洲縣,屬綏德分區。當時,神木、府谷之東區設神府特區,歸晉綏邊區管轄。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銷三邊分區,設榆林分區,管轄榆林、定邊、靖邊、橫山、神木、府谷六縣。1950年5月成立綏德、榆林兩個專區。1956年10月撤銷綏德專區,將所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六縣并入榆林專區,子長、延川并入延安分區。
1958年將十二縣并為榆林(橫山)、神木(府谷)、靖邊、定邊、綏德(吳堡、清澗、子洲)、米脂(佳縣)六縣。1961年所并各縣恢復原制。1968年將榆林專員公署改為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為一級政權機構。1979年改為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1988年9月2日,榆林縣改為縣級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原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
三、榆林簡介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古,南接本省延安市。轄1市2區9縣、155個鄉鎮、29個街道辦事處、2967個行政村,戶籍人口385.59萬人。地域東西長385公里,南北寬263公里,總土地面積42920.2平方公里。地貌大體以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占總面積的42%,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占總面積的58%。市情主要特點:
一是資源優勢突出。全市已發現8大類48種礦產,潛在價值超過46萬億元人民幣,特別是煤、氣、油、鹽資源富集一地,組合配置好,國內外罕見,開發潛力巨大。煤炭預測儲量2800億噸,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氣預測儲量6萬億立方米,是迄今我國陸上探明最大整裝氣田的核心組成部分。巖鹽預測儲量6萬億噸,約占全國已探明總量的26%。石油預測儲量10億噸,是陜甘寧油氣田的核心組成部分。
二是人文優勢獨特。歷史上,榆林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為晉,戰國歸魏,秦統一六國后為上郡地,唐及五代時設夏州、銀州、麟州、府州、綏州,均屬關內道管轄,素有“九邊重鎮”之稱。榆林城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古跡有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大夏國都統萬城遺址,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觀,陜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紅石峽,李自成行宮,陜西最大的內陸湖泊紅堿淖等。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我市8個縣30個村莊戰斗生活過。
三是區位優勢明顯。榆林地處中西部結合地帶,位于陜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之處,承接東西南北。包西、太中銀、神朔等鐵路以及包茂、青銀等高速公路縱橫交錯,年貨物外運能力超3億噸。境內有“三橫五縱”干線鐵路網,總里程達到1369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157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榆陽4E級機場是陜西第二大航空港,直通國內26個主要城市,開通5條國際直飛航線,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已初步形成。
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43.65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2.25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4673.49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增加值1557.91億元,增長5.8%。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8%、71.4%和23.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80816元,約合25962美元。
今后一段時期,我市將緊緊圍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陜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城市”三大目標,聚焦企業和群眾所急所盼,堅持以“三個年”活動為契機,持續優化環境、推進項目、加快發展,為奮力譜寫榆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