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白起、班固、炎帝、馬援、張載、姜尚、李淳風,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寶雞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1.周文王
周文王,名姬昌,是周朝奠基者,寶雞岐山人,歷史上的一代明君,為武王克商奠定基礎。
2.周武王
周文王之子,西周開國君主,功秋萬代。
3.周公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名姬旦,寶雞岐山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是儒學先驅。
4.白起
戰國名將,杰出的軍事家,出生于寶雞眉縣,其威猛流傳千古。
5.班固
東漢大臣,著名史學家,扶風建有班固墓。
6.炎帝
三皇五帝之一,生于寶雞渭濱區天臺山蒙峪溝,是農業之神,醫藥之圣,被稱作神農大帝。
7.馬援
兩漢著名軍事家,東寶雞扶風人,漢開國功臣,扶風縣建有馬援墓。
8.張載
生于寶雞眉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畢生精力都放在了教書育人身上,是關學創始人。
9.姜尚
即姜子牙、姜太公,輔助周武王滅商建周。
10.李淳風
寶雞鳳翔人,唐代著名天文學家、易學家,編著了著名的《推背圖》。
二、寶雞歷史沿革
寶雞古稱陳倉,據《三秦記》記載,陳倉以古陳倉山(今雞峰山)得名。寶雞之名始自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沿用至今。
早在新石器時代,寶雞就是先民們活動生息的地區之一。寶雞共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址數百處,其中最著名的北首嶺遺址,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記載,早期遺存為公元前5150~502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7150多年,是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遺址的一種文化遺存。
寶雞是中國歷史上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公元前11世紀,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遷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寶雞市岐山縣),“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史記·周本紀》),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國家組織。古公亶父被后世尊為太王。周在古公亶父死后的季歷和文王時期,國勢發展很快,先后征服了西落鬼戎、始呼、翳徒之戎,鄰近的許多部落和方國也歸附于周,鞏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統治,為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礎。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而寶雞是秦前期政治、軍事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地區,是秦始皇能夠“續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一舉統一全中國的前期奠基地。周平王元年(前770),以秦襄公攘夷,護送平王東遷之功,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從此,建立了秦國。秦文公四年(前762),秦在“汧渭之會”(今寶雞市)建立國都。秦憲公二年(前714),為備戰攻戎,秦將國都由汧渭之會徙往平陽(今陳倉區東陽平村),并建有封宮(《史記·秦本紀》)和羽陽宮(《漢書·地理志》)。以此為政治中心,至秦武公十一年(前689),西起甘肅中部,東至華山一線,整個關中及渭水流域,基本為秦國所控制。秦德公元年(前677),秦國遷都于雍(今寶雞市鳳翔區)。此后,秦國先后有十九位國君以雍為國都,共歷時294年。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期間,“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由一個落后的諸侯國,躋身當時最先進的國家行列之中,為以后東向攻滅六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前221),寶雞屬內史地。漢高祖元年(前206),屬雍;漢高祖二年(前205),改為中地郡;漢高祖九年(前198),又改屬內史;景帝分屬右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仍因之;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右扶風,為三輔之一。獻帝時(189~220),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郡。曹魏(220~265)為扶風郡。晉惠帝時(290~306),改為秦國。北魏太武帝時(424~452),置秦平郡,兼置岐州。西魏(535~556)改秦平郡為岐陽郡。隋初,置岐州;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廢州置扶風郡。唐初置岐州;玄宗天寶年間(742~756),改為扶風郡;肅宗至德元年(756),改為鳳翔郡,不久又改為鳳翔府;代宗寶應年間(762~763)因之,屬關內道。五代屬關西道。宋屬秦鳳路,為鳳翔府。金置天興軍,屬陜西西路。元初立鳳翔總管府,后更為散府,先后屬陜西等處行中書省、陜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明仍為鳳翔府,隸陜西布政使司,分屬關西道。清初,仍沿舊制為鳳翔府;康熙九年(1670),裁關西道,分隸西安糧鹽道;乾隆九年(1744),改隸驛鹽道,為分巡鳳邠道。民國二年(1913),屬陜西省關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撤道,由省直轄寶雞各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在鳳翔設陜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公署轄寶雞,鳳翔、千陽、隴縣、麟游、岐山、扶風、眉縣、武功、周至;民國三十年(1941)2月,第九區督察專員公署遷至寶雞。
1949年7月14日寶雞解放,陜甘寧邊區政府寶雞分區機關進駐寶雞市。時領寶雞、鳳翔、岐山、扶風、千陽、隴縣、眉縣、鳳縣共8縣和寶雞市(縣級市)。1950年1月寶雞分區劃歸陜西省轄;5月2日,分區增領麟游、武功等6縣,共領14縣1市。1950年10月11日改寶雞分區為專區。1953年1月30日,寶雞專區又增領興平、周至等5縣,并新設太白區,共領19縣1市1區。1956年10月1日,寶雞專區撤銷,原屬縣市直隸于省。1960年至1961年9月,寶雞市領鳳翔、隴縣、鳳縣(均為并縣以后)3縣。1961年,復設寶雞專區,領寶雞、鳳翔、岐山、扶風、麟游、武功、眉縣、鳳縣、千陽、隴縣、太白共11縣和寶雞市(縣級市)。1966年,寶雞專區改領11縣,寶雞市為省轄。1969年專區改名寶雞地區,仍領11縣1市。1971年2月,地區撤銷。1971年3月至1979年3月,改為寶雞市(地級市)領11縣2區。1979年3月,復設寶雞地區,只領11縣;地市并存,寶雞市領金臺、渭濱2區。1980年8月,寶雞地區與寶雞市合并,以地級市領導縣、區代替地區領縣的體制,時領11縣2區。1982年12月,新設楊陵區,共領11縣3區。1983年11月,武功縣與楊陵區劃歸咸陽市轄;寶雞市轄金臺、渭濱2區和寶雞、鳳翔、岐山、扶風、麟游、隴縣、千陽、鳳縣、太白、眉縣10縣。2003年3月1日,國務院正式批準撤寶雞縣設陳倉區;2003年5月26日,寶雞縣召開撤縣成立陳倉區大會,寶雞市轄金臺、渭濱、陳倉3區和鳳翔、岐山、扶風、麟游、隴縣、千陽、鳳縣、太白、眉縣9縣。
2021年1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鳳翔縣,設立寶雞市鳳翔區。寶雞市轄金臺、渭濱、陳倉、鳳翔4個區,轄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縣、太白縣8縣。
三、寶雞簡介
寶雞古稱陳倉,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發源地,嘉陵江源,建城于公元前762年,公元757年因“石雞啼鳴”之祥瑞改稱寶雞,是關天經濟區副中心城市、陜西省第二大城市。寶雞是中華文化重要支脈——寶學(寶雞之學)所在地,有八千年文明及2770余年建城史。譽稱“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佛骨圣地、社火之鄉,周秦文明發祥地、民間工藝美術之鄉”。遠古姜水育炎帝,商末周原興周、鳳雛宮奠定四合院庭落模型,春秋雍城興秦,鎮國之寶石鼓、何尊、毛公鼎等出自于此,法門寺藏佛骨,西府社火、鳳翔木版年畫、泥塑等彰顯中華工藝。寶雞是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十大生態宜居城市之一,中華環境獎、中國人居環境獎獲得城市。寶雞也是我國西部工業重鎮、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新材料研發生產基地、中國鈦谷。寶雞位于隴海、寶成、寶中鐵路交匯處,是我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
地理環境
【位置、面積】寶雞市地處陜西省關中西部,東經106°18′~108°03′和北緯33°35′~35°06′之間。東連咸陽和楊凌示范區,南接漢中,西北與甘肅省的天水和平涼毗鄰。秦嶺南屏,渭水中流,關隴西阻北橫,渭北沃野平原。東西長156.6公里,南北寬160.6公里,總面積18117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寶雞市位于秦嶺緯向構造體系與其他構造體系的復合交接部位,具南北銜接、東西過渡的特點,可分為南部的秦嶺褶皺帶、中部的渭河斷陷帶和北部的鄂爾多斯臺向斜區3個地質構造單元。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奠定了現代秦嶺山脈的基礎。渭河斷陷盆地處于鄂爾多斯臺向斜和秦嶺褶皺系之間,為第四紀沉積物所覆蓋,形成渭河平原及其兩側不對稱的黃土臺原。渭河由西向東橫貫其間。渭河北部的岐山是以奧陶紀灰巖為主的低山,而渭河南部則是由古老變質巖和不同時代的花崗巖組成的中高山。寶雞市地貌具有南、西、北三面環山,以渭河為中軸向東拓展,呈尖角開口槽形的特點。山、川、原兼備(山地占總面積56%;丘陵占26.5%;川原占17.5%),呈“六山一水三分田”之勢,巍峨峻峭的秦嶺群峰與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互為映襯,構成了寶雞市的地貌主體。位于寶雞市太白縣境內的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是中國大陸東部的最高山峰。
行政區劃
寶雞地區的行政建置,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最早為郡領縣。東漢中平六年(189),分扶風郡于雍置漢安郡,領有雍、眉、汧、陳倉、隃麋等縣。中經魏晉,于前秦甘露元年(359)置武都郡,領有雍、汧、眉、漆、美陽等縣。這兩次的郡領縣,時間短、范圍小。北朝以后,為州領郡、郡領縣體制,且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局面,范圍有所擴大。隋唐時期,時而廢郡設州,時而廢州設郡,后仍以郡領縣。宋明以后沿襲唐的鳳翔府之置,以府領縣取代郡領縣直至清末。民國時期,州郡之制被廢。由陜西省設行政督察區實行對縣的領導,仍保持以關中西部地區為基本范圍。新中國成立后,陜西省寶雞專區時設時撤,最后一次撤銷是1980年的地、市合并,改為市領導縣的體制。從此,市作為一級政權,對縣實行全面的建設和管理。
寶雞城區,1949年解放前為寶雞縣縣治所在地。1949年解放后始置寶雞市,1971年改置為兩個縣級區。市區范圍的大小變化較多,尤以與寶雞縣毗鄰地區劃出劃入最為頻繁。 1949年7月,寶雞市轄區包括解放前原寶雞縣所屬的新市、縣城、渭濱3鎮,陳寶和硤石2鄉的一、二、四保,金陵鄉的1個保,神農鄉的2個保,虢鎮鄉以及岐山縣蔡家坡地區。1949年11月,將虢鎮仍劃歸寶雞縣,蔡家坡仍劃歸岐山縣。1956年8月,市轄區開始擴大。時由寶雞縣劃入馬營、渭濱、石橋、譚家村4鄉和相家莊、清水、雞峰、馮家原、任家灣、八魚、高家村、臥龍寺8鄉的自然村76個,1959年元月,市轄區包括原寶雞縣、太白區、隴縣縣功區的全部地區。同年5月,又將洋縣華陽公社的二郎壩、黃柏原2管理區劃入寶雞市太白公社。1961年9月,市轄區縮小。原寶雞縣和太白區仍復原制。隴縣縣功區亦由市轄區劃出。
1962年元月,市轄區又一次擴大,東至虢鎮火車站西閘口以西和寶雞縣所屬千河、石羊廟管區的川道地區,北至寶雞縣原屬金陵和陵原管區的南部。1964年6月,市轄區縮小。將西虢地區和馬營、八魚、千河、石羊廟、金陵、益門、石壩河、譚家村等9個公社的124個生產大隊698個生產隊仍劃歸寶雞縣。1970年11月,市轄區擴大。將寶雞縣西部的坪頭區所屬10個公社和寶雞縣所屬馬營、甘峪、晁峪、金河、硤石、陵原、李家河、太平莊、高家村等9個公社的228個生產大隊1151個生產隊劃入市區。 1971年12月,市轄區縮小。將所屬16個農村公社劃歸寶雞縣,其余6個公社,劃歸新設的金臺,渭濱2區。此后,市轄區基本保持穩定。
寶雞市今轄境,從先秦至今先后置縣33個。其中秦以前置4縣,秦統一全國后置5縣,漢和晉置5縣,北朝時置7縣,隋置4縣,唐置5縣,宋元時置2縣,新中國以后置1縣。從漢至元共省并23縣。其中漢晉時省并6縣,北朝時省并4縣,唐代省并6縣,元代省并7縣。存留10縣,從建置以后,多數亦有置后又廢,廢后又置。有的相距時間短,有的相距時間長。武功縣初置時,位在今眉縣地,眉縣初置時,位在今渭水北。
新中國成立以后,曾一度將9縣(市、區)合為3縣1市,又將2縣并入外區屬縣。 1990年以前,寶雞市轄10縣,從建置后縣名有變者7縣,由州改縣者2縣,由區改縣者1縣。 ①寶雞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于秦文公所筑陳倉城置陳倉縣。晉末廢。前秦甘露元年(359),于陳倉縣西三交城置宛川縣,西魏大統十六年(550),移治于故陳倉城,復名陳倉。北周建德三年(574)廢。隋開皇十八年(598)復置。大業九年(613)移治留谷城(北周筑)。唐至德二年(757),以昔有“雞鳴之瑞”改名寶雞。②鳳翔縣,唐至德二載(757),肅宗在雍(縣)聚集兵力,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遂置天興縣。金大定十九年(1179),改縣名鳳翔。③眉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于周眉邑置眉縣。城在今渭水北,即今眉縣常興車站附近。前秦改名眉城,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改置平陽縣,西魏大統四年(538),復名眉城。北周天和元年(566),另筑眉城于渭水南置云州,北周建德六年(577),廢眉城入周城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又改周城名渭濱,大業二年(606)改渭濱名眉。唐武德三年(620)移縣治于郇州城(今址),元初以縣為州,后仍以州為縣。④隴縣,西魏置隴州,民國2年(1913),改州為縣。⑤鳳縣,西魏置鳳州,明洪武七年(1374)改州為縣。⑥千陽縣,漢置隃麋縣,因澤而名。后漢改為侯國(耿況所封),王莽改名扶亭縣,晉廢。北周天和五年(570),復置汧陽縣。1964年改汧為千。⑦岐山縣 北周天和四年(569),分雍縣東和涇州(今平涼)鶉觚縣南置三龍縣。隋開皇十六年(594),移治后改名岐山縣。⑧扶風縣唐 武德三年(620),分岐山縣地置 川縣,因水為名,貞觀八年(634),改名扶風,金改扶興,后復故。⑨麟游縣 隋義寧元年(617),在仁壽宮(今麟游縣九成宮鎮)獲白麟置縣,二年(618),設麟游郡改縣名云臺,唐初復名麟游。⑩太白縣 1952年9月分寶雞、眉縣、鳳縣、岐山等縣地置太白區,1961年9月改區設縣。
1990年,寶雞市轄渭濱、金臺2個區,轄寶雞縣、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縣、太白縣10個縣。2003年3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寶雞縣,設立寶雞市陳倉區,寶雞市轄金臺、渭濱、陳倉3個區,轄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縣、太白縣9縣。
2021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鳳翔縣,設立寶雞市鳳翔區。寶雞市轄金臺、渭濱、陳倉、鳳翔4個區,轄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游縣、鳳縣、太白縣8縣。
地貌氣候
寶雞南屏秦嶺,西橫關隴,渭水中流。具有南、西、北三面環山,以渭河為中軸向東拓展,呈尖角開口槽形的特點。山、川、原兼備(山地總面積占56%;丘陵占26.5%;川原占17.5%),呈“六山一水三分田”之勢,巍峨峻峭的秦嶺群峰與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互為映襯,構成了寶雞市的地貌主體。境內的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是中國大陸東部的最高山峰。寶雞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全年的氣候變化受制于季風環流,冷暖干濕四季分明。冬季干冷少雪,夏季炎熱干燥和溫熱多雨交替出現,春季升溫迅速而氣候多變,秋季降溫快多連陰雨。光、熱、水資源較豐,年日照1860~2250小時,年平均氣溫7.6℃~12.9℃。寶雞市年平均降水量在590~900毫米之間,是關中地區降水量最多的地區。
寶雞之名始自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當時正是安史之亂緊要關頭,玄宗避亂四川,太子李亨在靈州提前登基,史稱肅宗,掛帥平叛。陳倉山復聞神雞啼鳴,聲傳十余里。聞神雞鳴叫,唐軍節節勝利,叛軍一蹶不振。肅宗認為神雞為國之寶,雞鳴乃是吉祥之兆,隨改陳倉為寶雞,沿用至今。早在新石器時代,寶雞就是先民們活動生息的地區之一。寶雞共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址數百處,其中最著名的北首嶺遺址,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記載,早期遺存為公元前5150~502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7150多年,是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遺址的一種文化遺存。寶雞為炎帝故里,5000多年前炎帝生于姜水之岸常羊山蒙峪溝;寶雞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公元前11世紀,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遷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寶雞市岐山縣與扶風縣交界地帶),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國家組織。周在季歷和文王時期,國勢發展很快,為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以秦襄公攘夷,護送平王東遷之功,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從此,建立了秦國。寶雞是秦王朝前期政治、軍事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地區,是秦始皇能夠“續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一舉統一全中國的前期奠基地。
作為炎帝故里孕育華夏文明的寶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以自己城市名命名的學問“寶學”(即寶雞之學)。炎帝在此開啟農耕文明、姜太公在此釣魚、周公在此著《周禮》、燕伋在此尊師重道、劉邦納韓信之計在此暗度陳倉、張載在此創“關學”。“寶學”是中華文化中寶貴的一個分支,由兩部分組成:以北首嶺為代表的“炎帝祖先學”和以炎帝、姜炎文化聞名的“炎帝學”,上承炎黃之學、周秦之學、關學延續至今,包含姜炎文化、太公文化、周公文化、諸葛文化、燕伋文化、張載文化等,具有特殊的文化及歷史雙重意義。
寶雞是享譽世界的青銅器之鄉,中華第一古物石鼓出土于此,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之名最早見于寶雞,國寶重器何尊1963年出土于寶雞,其造型雄奇,銅尊內膽底部發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銘文,而其中“宅茲中國”(指天下之中)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中國晚清四大西周青銅器毛公鼎(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大盂鼎(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散氏盤(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虢季子白盤(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均出土于此。另出土有大克鼎(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以及逨盤、折觥、厲王胡簋、墻盤、秦公镈(另有秦公鐘)、衛鼎等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國寶重器。寶雞市館藏文物5萬余件(組),等級以上珍貴文物10719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74件,二級文物1303件,三級文物9042件。寶雞是佛骨圣地,法門寺供奉著佛骨舍利。寶雞也是民間工藝美術之鄉,西府社火臉譜、鳳翔木版年畫、剪紙、泥塑、草編等展示著獨特的中國民間工藝藝術。
【河流、水資源】寶雞市河流網排列以秦嶺為界,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黃河水系河流主要是以渭河為干流的渭河水系,其主要支流有通關河、小水河、清姜河、石頭河、湯峪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等,渭河橫貫寶雞市境內206.1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5.51億立方米。長江水系以嘉陵江上游河段為主干,其主要支流有將龍溝、北星溝、安河、石家溝、小峪河、旺峪河等,寶雞市境內流長72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6.27億立方米。秦嶺主脊南側還分布著漢江水系的支流湑水河、紅崖河等。寶雞市地下水儲量估算,可供開采水量約7.56億立方米。可控制利用水資源量為11億立方米,寶雞市有較理想的地表水源基地。1999年建成的引嘉濟清工程,每年可向寶雞供水912.5萬立方米;2006年又建成馮家山引水二期工程,市區自來水供水能力達到20.9萬立方米/日,馮家山引水工程,每年可向寶雞供水2920萬立方米,滿足了寶雞市區的用水需求。
【土壤、動植物】寶雞土壤分布由于地質地貌結構復雜,海拔高度差異懸殊,形成十分復雜且多種多樣的成土環境,主要分為秦嶺、關山山地和渭北黃土臺塬、渭河谷地等不同區域。據普查,全市共有15個土類,34個土壤亞類,83個土屬,286個土種。多樣化的土壤類型,為區內種植栽培多品種農作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寶雞境內植物類型很多。植物區系以華北區系成分為主,華中、中國喜馬拉雅區系成分也占重要地位。森林植物主要集中在秦嶺和關山,秦嶺山地隨海拔遞升,依次有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高山叢草甸等植被類型。植物資源豐富,寶雞境內有資源植物2100多種,僅秦嶺主峰太白山就有種子植物1550多種。特別是寶雞有極其豐富的經濟植物,據統計共有經濟植物1000余種,太白山已發現的藥用植物就有510多種,有廣闊的綜合利用前途。渭北臺塬、渭河平原主要為大田農作物、蔬菜、果園和城市綠化等栽培植物類型。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關山山地,市境內有國家一級保護珍貴動物10種,即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秦嶺虎、云豹、豹、朱鹮、大鴇、黑鸛、白肩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8種。全市森林覆蓋率55.26%。
【礦產資源】寶雞市自元古代至第四紀地層發育齊全,經歷多旋回構造變動和巖漿活動以及復雜的變質作用,形成多種內生礦床和沉積礦床,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發現礦產地190處,發現各類礦種資源45種,有鐵、銅、鉛鋅、鎳、金、銀、鎢、鉬、汞、黃鐵等金屬礦產,石灰石、電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硅石、耐火黏土、螢石、磷塊巖、石英巖等非金屬礦產。其中列入陜西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種29種,礦區94處。已探明礦產儲備資源/儲量潛在價值在全市前三位的礦種有:水泥用灰巖、磷、煤。全年投入勘查資金109億元,勘查項目82個,勘查面積2592.27平方公里。寶雞地區煤礦主要集中在鳳縣有草灘溝、羅缽庵、扈家窯等煤礦,隴縣娘娘廟、麟游北馬坊也有分布。境內地熱資源比較豐富,主要分布在渭河谷地、渭河北岸斷裂帶和秦嶺山前斷裂帶上,眉縣湯峪是陜西省內著名的溫泉療養地。
【交通地位】寶雞市位于陜、甘、寧、川四省(區)的結合部,處在西安、成都、蘭州、銀川四個省會城市的交通中心。隴海、寶成、寶中鐵路交會于此,寶雞是新歐亞大陸橋上東西貫通隴海,北連包蘭,南接成昆諸線的全方位鐵路交通樞紐。寶雞市公路交通四通八達,以寶雞市區為中心,以定漢高速、西寶高速為十字的高速公路網絡全面建成。形成了以G30為主軸,以干線公路為骨架、以縣鄉公路為脈絡、以關中公路環線為連接的“三橫五縱一環”公路網絡形成(三橫:G30、西寶南北線,五縱:乾縣—法門寺—湯峪,麟游—益店—常興—斜峪關—太白,麟游—鳳翔—潘家灣—太白—渾水溝,周公廟—蔡家坡—五丈原,隴縣—千陽—寶雞—鳳縣,關中環線寶雞段)。
【鐵路交通網絡】寶雞的鐵路交通始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1月,時隴海鐵路通至寶雞。民國三十四年(1945),寶雞至甘肅天水段通車。1958年,寶成鐵路建成通車。1970年6月,西安至寶雞復線建成。1975年,寶成線全線實現電氣化,這是中國建設的第一條電氣化鐵路。1995年6月,寶(雞)中(衛)電氣化鐵路建成通車。形成以寶雞為樞紐,隴海線橫貫市區,寶成線向南伸展,寶中線往北延伸,輻射西南、西北、華北和中原地區的鐵路運輸網絡。2007年4月18日,動車組旅客列車“和諧號”在寶雞—西安段開通運行。2013年12月28日,寶雞—西安高鐵開通運行。
【公路交通網絡】 寶雞的現代公路交通始于民國二十年(1931),寶雞境內第一條公路西安至鳳翔段正式通車。此后鳳隴路、鳳漢路、鳳虢路、長益路、西眉路、寶平路、麟鳳路等都于民國年間陸續通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公路建設飛速發展,1995年12月5日,被稱為“西北第一路”的西寶高速公路全線通車。2000年11月28日,國家主干線公路310國道寶雞至天水牛背段正式建成通車。2009年9月26日,寶雞至天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車。2011年11月8日,寶雞至隴縣火燒寨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截至 2017年底,寶雞市公路總里程達到16821.8千米,公路網密度92.9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農村公路路網密度達到84.5千米⁄百平方千米。高速公路284.9千米、占路網總里程的1.7%;一級公路132千米,占路網總里程的0.8%;二級公路1046.5千米,占路網總里程的6.2%;三級公路1585.5千米,占路網總里程的9.4%;四級公路1.23萬千米,占路網總里程的72.9%。等級公路占路網總里程的91%。全市12個縣區全部通上二級公路,1729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晴雨通公路。
經濟發展
2022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2743.10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4.38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576.21億元,增長2.4%;第三產業增加值932.52億元,增長2.8%。三次產業結構比為8.5∶57.5∶34.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3801元。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394.77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