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學是安徽省重點建設的特色高水平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建設的高校,是安徽省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學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備軍官培養選拔基地。學校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次。
學校創建于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全國最早開展礦業人才培養的兩所高校之一。1955年由淮南煤礦專科學校升格為合肥礦業學院,1958年更名為合肥工業大學,1971年原合肥礦業學院主體系科及部分基礎課師資回遷淮南,成立淮南煤炭學院。之后,經歷了淮南礦業學院、淮南工業學院等辦學時期,原華東煤炭醫學專科學校和淮南化學工程學校相繼并入。1998年學校由煤炭工業部劃轉安徽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2002年更名為安徽理工大學。經過70余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成為地方和行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
學校擁有一支專兼職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教職工近2000人,專任教師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1000余人。現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5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2人。同時,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學校特聘教授、100多位知名學者擔任兼職教授。
學校設有研究生院和17個學院(部),本科專業69個。擁有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工程管理碩士和工程碩士2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7個。擁有9個省級重點學科,獲批2個省學科建設重大項目。學校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理、醫、管、文、經、法、藝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340人,博士、碩士研究生近3000人。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4個,國家精品課程和精品視頻公開課各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學校是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
學校圍繞人才培養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特色。建校以來,共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16萬余名。恢復高考后的畢業生中,彭蘇萍、袁亮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近年來,學生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各類科技創新、學科和體育競賽中獲國際、國家和省部級獎勵800余項,大學生機器人協會入選全國“小平科技創新團隊”,1名學生榮獲第八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2名學生當選“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本科生就業率均在95%以上,學校連續七年被評為“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兩次被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被教育部授予“2011-2012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稱號、“2017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稱號、“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稱號。
學校緊緊圍繞經濟社會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工作,“十二五”以來,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966項,其中 “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86項,年平均到校科研經費一億余元,居省屬高校前列。近五年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22項,獲準授權專利2394項。專利技術轉讓在全國高校排名第三。學校擁有煤礦深井建設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教育部、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級研究創新平臺27個。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與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波蘭、日本、俄羅斯、烏克蘭、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派遣人員到國外高校講學、訪問、攻讀學位、開展科技合作,互派留學生。常年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
學校占地3000余畝,規劃建筑面積近100萬平方米,為目前安徽省高校單體面積最大的大學校園。圖書館藏書157萬冊,中外文電子期刊323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4.1萬臺(套),總價值2.63億元。
展望未來,安徽理工大學將秉承“團結、奮進、博學、奉獻”的校訓,弘揚“志存高遠、追求卓越、求真務實”校園精神,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真抓實干,改革創新,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